‘95葛榮居士禪修講座錄(四)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日期: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地點:佛教黃鳳翎中學
 
第三講:一日禪 ( 下)
 

瑜伽

坐禪
[坐禪的導引]

   你可以張開眼睛或者合上眼睛,兩者都可以。這節禪坐,你可以選擇一個舒適的坐姿來坐。姿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放鬆。……
  請容許你的心做它喜歡的事情。如果思想生起,讓它生起──想過去的事情或想未來的事情。……
  你能夠只是觀照思想嗎?你能夠對思想保持正念嗎?……
  無論是一個好的思想,是一個不好的思想,是一個快樂的思想,是一個美妙的思想,都只是保持觀照,不作判斷。看看你能夠做到甚麼程度。……

開示

  今天我們修習過不同的方法,我們會重溫這些方法。其中一點就是培育正念,從只是覺知身心正在發生的事情開始來培育正念。大家都知道,正念是禪修中一個很重要的面向。接著我們修習坐禪、站禪、行禪,我說過我們也可以修習臥禪,所以我們可以用行、住、坐、臥四種姿勢來禪修。請記著坐禪並不是唯一的姿勢。無論是坐著、走動、站立還是躺臥,身體的姿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內心發生的事情,有沒有覺知,有沒有正念,這便是日常生活的禪修。日常的生活我們不是行便是坐,不是坐便是站,不是站便是臥,這表示我們日常生活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行住坐臥。所以禪修的理念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做任何事情都保持覺知,保持正念。

  接著我們嘗試修習的是,對一個所緣境保持覺知,那個所緣境是──我們的朋友──呼吸。我說過我們主要的所緣境是呼吸,次要的所緣境是身心內外生起的任何事情。如果你以這樣的方式修習,你無需制止任何生起的事情,你無需制止思想,你無需制止聲音,你無需制止感覺。我們一般都認為修習出入息念的時候,應該只有呼吸,不應該生起其他的事情,這樣的想法可以帶來很多苦惱。因為當我們專注呼吸的時候,如果思想生起,我們會認為修習錯誤;如果聽見聲音,我們會認為修習不正確;如果覺知到身體的感受,你會想我應該覺知呼吸,不是覺知身體的感受。正如我昨天所說的,修習出入息念的目的是培育正念。所以當你與主要的所緣境──呼吸──在一起的時候,你知道你與主要的所緣境在一起;當你與次要的所緣境在一起的時候,你知道你與次要的所緣境在一起。如果你學習以這種方式生活,你怎會感到苦惱呢?所以,當你以這種方式禪修的時候,你會立刻體驗到內心某程度的自在。

  有些人禪修是為了獲得將來的某些成果。但是,如果你以上述的方式修習,你現在便能看見成果。另一樣我們嘗試修習的是瑜伽。瑜伽導師教授瑜伽的方式,我看了很高興。我肯定你會體驗到瑜伽與禪修的關係。透過瑜伽覺知身體,學習友善地對待身體,學習覺知身體所發生的事情,令身體變得靈活輕鬆。因此,你的身心在那個時刻感到舒適和放鬆。我看見大家在瑜伽之後的禪坐顯得輕鬆自然,不費力。

  我們亦嘗試學習食禪,學習盡量覺知地進食,學習盡量以禪修的心來進食,同時亦體會止語進食的重要。因為止語地進食,所以你能夠使進食的過程成為禪修的所緣境。進食是人類相當重要的功能,可是我們卻吃得像機器一樣。所以我希望你們能夠體會覺知地進食是怎樣的,我希望你們能夠從覺知地進食當中發現到這一點。我希望這樣能夠使你們明白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禪修。很可惜的是,我們認為坐禪的時候我們在禪修,下座的時候禪修便完結。坐墊上的人與坐墊以外的人變成兩個不同的人,那麼哪一個人與生活扯得上關係呢?所以如果你真的有興趣禪修,你不適宜這樣修習。禪修必須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在斯里蘭卡的禪修中心,來禪修的人就像你們一樣,大都是在家人。他們都有家庭,有各種人際關係,所以禪修中心的作用是讓禪修能夠融入日常的生活。我很高興跟大家分享他們的經驗,他們確實能夠把禪修融入日常的生活。無論他們是在坐禪、煮食、乘坐公共汽車或者工作,都沒有甚麼分別,他們都能夠保持覺知。這便是正念的重要之處;這就是覺知的重要之處;這就是探索、學習以及讓自己去發現的重要之處。

  我亦很高興能夠與禪修者個別或小組會面。讓我感到有趣的是,所有來自不同國家的禪修者所遇到的疑難都一樣,都是一些老舊的問題。例如:當我專注呼吸的時候,有這麼樣的思想,我可以怎麼做?當我坐禪的時候,身體有一些不尋常的感覺,是否有問題?那是正常的嗎?至於現實生活所遇到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和工作上的困難。我們都是人,所遇到的困難都是一樣的。正如我早上說過的,禪修的時候,學習以開放的心來面對不愉快的經驗,這是很重要的。人們會想禪修的時候,應該會獲得愉快的經驗、平靜的經驗,這樣才算正常。請記著──正如我今天經常強調的──禪修當中很重要的是,以開放的心來面對不愉快的經驗,把那些不愉快的經驗作為禪修的對象。所以當你在這裡禪修的時候,如果你能夠學習如何對待這些不愉快的經驗以及預計以外的經驗,那麼在日常生活之中,當你遇上這些經驗的時候,你會記得今天你所做過的,你會知道應該怎樣做。

  下午的瑜伽之後,我們修習無所緣境的禪修方法。你會看到有兩類禪修:一類是有所緣境的禪修,例如:以呼吸為所緣境;一類是無所緣境的禪修。我想談一談有所緣境的禪修。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反思:當我們專注於一個所緣境的時候,我們不希望有思想,思想倒會生起;我們讓思想生起,思想卻不生起。為甚麼呢?當我們不想不愉快的情緒生起的時候,它們卻會生起;當我們讓不愉快的情緒生起的時候──很多時候──它們並不生起。有時候在大概十日的禪修營的最後一日,我會說:「讓我們來一個怪物派對!」大家都知道這些不愉快的情緒叫做怪物。所以我說:「最後一天,我們與這些怪物來一個歡樂派對!」這一天,我叫他們邀請所有他們不喜歡的怪物到來。大多數禪修者告訴我他們邀請那些怪物到來,牠們卻沒有來;但是如果害怕牠們的到來,不喜歡牠們,牠們卻變得鮮明,膨脹起來。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這個故事記載在古老的佛教典籍裡,是一個關於一隻惡魔的故事。這隻惡魔依靠人類而活,以人類的忿怒作為食物。你可以想像,因為人類的忿怒,這隻惡魔時常有很多食物。漸漸地這隻惡魔對同樣的食物感到厭悶了,他要到天界去看看能否找到其他食物,看看天神會不會生氣。他到達天界的時候,守護天界的保安員看見他,不喜歡他到天界來,生氣了。於是這隻惡魔便第一次在天界裡嚐到他的食物。接著他繼續走,他看見天界主神的寶座空著,於是他便走上前坐上去。他坐下去的時候,他的身體還是很細小,但是當天界的神眾知道有一隻惡魔坐在主神的寶座上,祂們都忿怒了。於是這隻原初很細小的惡魔突然長大起來,越長越大……越長越大。主神知道一定是發生了甚麼事情,於是便走出來看個究竟。當祂看見這隻惡魔的時候,祂很友善、柔和地跟他談話,這個時候,脹大了的惡魔漸漸縮小……越變越小。以上這個故事對禪修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們給予能量這些微小的怪物──不愉快的情緒──令他們變得強大,當我們不希望它們出現的時候,它們卻等著出現。這就是我強調要對它們友善的原因。

  我最後講述的一種方法是:讓任何事物生起,不推開它,不控制它。但是要這樣做,你必須要有一顆強健的心。所以,當我們禪修的時候,例如以一個所緣境來修習,我們培育強健的心,平靜、穩定的心。當我們的心變得強健、平靜、穩定的時候,我們可以讓任何事物生起,讓所有的事物生起。所以禪修不只是會經歷愉快的經驗,也能夠讓任何不愉快的經驗生起。當它們生起的時候,我們只是觀照,如實地了知,就像是一面鏡子。佛教裡對於「觀」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教法:學習去看事物的實相,不是去想它們應該怎樣。日常生活之中,苦惱是這樣生起的:我們有一個事物應該怎樣的見解,如果事物發生的情況與我們的預期不同,苦惱便會生起,我們也因此而忿怒起來。所以透過禪修,你改變你內在的心,以開放的心來面對人生中任何發生的事情,沒有甚麼應該發生,甚麼不應該發生的成見。用這個方法修習的時候,我們沒有甚麼應該發生,甚麼不應該發生的預設,所有發生的事情,無論是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只是如實地觀照。這樣做,你可以立刻體驗內心的自在。你的內心一旦有了這個轉變,你也用相同的方式來面對日常生活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透過禪修我們了解到,我們預期事物應該如我們的意願發生。所以如果你有一個躍進,一個內在的轉變,外在發生的任何事情能夠困惱你嗎?我說的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並不容易。然而正如早上我說過的,你必須持續地修習,當日常生活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成為你禪修的所緣境,那個時候,你的轉變是極大的。

  我就說到這裡,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提出來。

  怎樣找出藥物來治療自己製造出來的疾病是非常重要的。請發問實修上的問題,不是理論的問題。大家亦不必認同我所說的,你們有自由不同意我所說的,有自由質疑我所說的。這正是佛教一個很美好的特點,沒有權威。我們都是心靈道路上的朋友,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尋找處理苦惱的方法。所以,請提出你的問題,如果你不懂,便說你不懂,無需感到害羞。

問答

聽眾:我們可以怎樣在日常生活之中禪修呢?

導師:我會簡略地說一說作為在家人,我們可以怎樣在日常的生活禪修。早上起床之後──如果你能夠早一點起床──用一些時間做瑜伽,然後開始禪修是很好的。所以,請嘗試記著你在這裡所學過的瑜伽式子。早晨的瑜伽能夠幫助你喚醒身心。接著或者你可以喝些水,喝點水是很好的,然後坐禪十分鐘、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半小時……。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使早上的坐禪成為每日的習慣。做完瑜伽之後,花一些時間坐著,與身體同在,覺知身體,覺知身體的感覺,學習友善地與身體同在,學習聆聽身體。接著或者你可以修習出入息念,正如我剛剛說過的,坐多久並不重要,最後你可以修習慈心禪來完結早上的禪坐。這樣來開始新的一天,是一種美妙的方式。修習慈心禪的時候,學習友善、仁慈地對待自己,開放心靈給自己,接著把這種友善、柔和的感覺擴散給你的家人、朋友等等。請記著,不要以為禪修就此完結。一日當中無論你做甚麼事情,飲食、梳頭、刷牙、乘車……,嘗試學習覺知心裡發生的事情,對心裡發生的事情保持正念,覺知你有甚麼念頭,覺知你有甚麼情緒。學習平靜地觀察自己的心,我有沒有忿怒?我有沒有憂慮?我有沒有恐懼?這些情緒存在嗎?即使是在辦公室工作的時候,也只是平靜地觀察,這就是日常生活的禪修。

  傍晚下班回到家裡的時候,找一個時間回顧當天所發生的事情,看看你怎樣度過這一天。即使你很累,你也可以放鬆隨意地坐下來,想一想:我今天發生了甚麼事?甚麼時候我生氣?甚麼時候我沒有生氣?我生氣多少次?甚麼時候我感到緊張?甚麼時候我感到有壓力?我們以友善柔和的方式來回顧自己怎樣度過這一天。如果當日別人傷害了你,或者你對別人甚至對自己感到失望,你能夠在這一天完結之前,原諒自己放下它嗎?

  所以請了解禪修並不是只是修習坐禪的方法,還有反思自己的行為,反思你對別人所做的事情,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看看你怎樣在日常的生活給自己和別人製造苦惱。如果你能夠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很清晰、很客觀地觀察這些事情,那麼轉變會自然地發生的。以上便是日常生活的禪修,或者在最後一天,在這個題目上我再多說一點。

  有其他問題嗎?

聽眾:禪修的時候可以觀想佛像嗎?

導師:關於觀想佛像的問題,事實上有一種憶念佛陀的禪修方法。在斯里蘭卡,普遍的禪修方式是憶念佛陀的特質:憶念佛陀的行儀;憶念佛陀的慈悲;憶念佛陀的智慧;以及憶念佛陀的祥和──佛陀安祥的面容。這是一種很好的修習。練習的時候,如果你能夠想起佛陀美好的形象,如果你能夠看著佛陀美好的形象,對於佛教徒來說是有幫助的。

聽眾:禪修的時候,我感覺到身體在膨脹,可以怎樣做?

導師:禪修的時候,當你對身心的覺知越來越清晰的時候,你可能會體驗到身體裡很多不同的變化。有些禪修者感到身體變大;有些禪修者感到身體變小;有些感到身體在移動;有些感到身體變形,例如大手臂、小手臂等。無論怎樣,重要的是經歷這些經驗的時候,請不要這樣想:我不喜歡它;發生了甚麼事;我達到甚麼境界……。這些都是禪修路上最初階段時遇到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心,所以這些經驗是因人而異的。無論發生甚麼事情,只是覺知它正在發生,不要反應,不要驚恐,只是觀照,它會慢慢地停下來的。如果我們害怕,如果我們想制止它,它便會像先前那隻惡魔一樣越變越大。這也是我最後提到的,如實地觀察事物,無論發生甚麼事情,如實地反照它們本來的面貌。

  還有其他問題嗎?

聽眾:禪修怎樣幫助我們培育觀慧?我們應該修習「止」嗎?如果需要的話,應該怎樣修習?

導師:很好的問題,很清晰的問題。我是這樣修習,是這樣嘗試教導禪修的。如果出家人來到我們的禪修中心禪修,我鼓勵他們儘量培育深入的定。他們是出家人,日常過著寺廟式的生活,在禪修中心會逗留幾個月,所以他們能夠培育深入的定。但是,如果是在家人──就像你們一樣──來到禪修中心,我嘗試鼓勵他們修止,直至心平靜下來變得穩定強健,然後去處理、對治任何日常生活生起的情緒和念頭。這是因為他們日常的生活方式不容易培育靜和定。這些人來到禪修中心修習的時候,我鼓勵他們去探索、偵察這些內心不愉快的狀態。所以我多數教導今天最後講述的方法:學習如實地觀照事物,這便是「觀」。日常的禪修,你可以做的是──正如我說過的──早上坐禪,你培育某程度的止,某程度的定,接著在一天裡,你可以修習我最後講述的「觀」。要培育這種對治不愉快情緒的觀慧,你的心必須穩定、強健。所以你必須自己去看:這些情緒生起的時候,我能夠應對嗎?我能夠對治它們嗎?我能夠偵察它們嗎?如果你知道你做得到,那便是足夠的定。

  我想在傍晚的時候與這位禪修者見面,詳細談談這個有意思的課題。

  還有其他問題嗎?

聽眾:體驗寧靜和喜悅之後,禪修主要的目標是甚麼?我們如何能夠覺悟?

導師:很好的問題,我很高興你有寧靜和喜悅的經驗。簡略地說,一旦你經歷這種喜悅,這種輕安,這種定,那是第一個階段。接著的階段是最重要的,也是導致覺悟的階段。無論對於心,對於法,對於智慧來說,這都是最重要的法教:去體驗空性,去體驗無我。我們的苦與「我」、「我所」相連,所以「這個苦」是我的苦。如果你真的有興趣離苦,獲得覺悟,你必須切實邁向體驗空性,無我、無我所,這是真正深入的禪修。我們有擁有者這個觀感:這是我的杯;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衣服;這是我的憂慮;這是我的恐懼;這是我的喜悅。所有這些事物我們好像都有擁有權似的,你認為他們是屬於你的。這是我的丈夫;這是我的妻子;我是斯里蘭卡人……。如果你真的有興趣修行,你必須放下這個擁有權的觀感。死亡的時候,我們認為我們所擁有的事物是不是我們所能帶走的呢?我們認為我們擁有一些東西,它們是我們的。但是死亡的時候,我們如何處置我們認為是屬於我們的東西呢?

  無論如何,請明白:當身體的痛楚和內心的痛苦為我們帶來苦惱的時候,生起友善的態度以及如實地進行觀察是不容易的。我們早上談論過當身體感到痛楚的時候,苦惱是因為我們的不喜歡、排斥和抗拒而造成的。我知道要對治以及脫離身體的痛楚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你真的很認真,唯一的方法是學習不要排斥,不要厭惡,友善和開放地面對它,真切地把它視為禪修的所緣境。那麼即使身體的痛楚仍然存在,至少你的內心沒有苦惱。同樣地對治憂慮、恐懼、沮喪、悲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會感到很痛、很受罪。正如我剛剛說過的,我們越想推開它;越想排斥它;越想控制它;越想否認它,有時候我們反而增加它們的能量,於是它們對我們的影響會更加厲害。如果你亦認真地想要對治這些內心的痛苦,你可以怎樣做呢?就像對待身體的痛楚一樣,你必須視它們為禪修的所緣境,同時運用一些禪修的技巧,學習怎樣去對治它們。接下來的講座,其中的一講,我會講述怎樣對治情緒,怎樣對治身體的痛楚和內心的痛苦,屆時我會講述六、七種不同的方法,六、七種不同的技巧。我把這個課題作為一個獨立的講座,是因為身心的苦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對治身心的苦惱亦是人類最大的挑戰。我希望發問以上問題的人屆時能夠出席。

聽眾:我們應該怎樣處理人際關係呢?

導師:這是人際關係當中普遍的困難。無論是師生、夫婦、還是男女朋友,遇到的問題都是一樣的。你與某人相識幾年之後,你會發現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與他表現的行為不同,於是你感到失望、受挫、情緒低落。那麼,可以怎樣做呢?很多時候,我們與某人來往之後,我們會認定:他是一個很好的人;他很誠實;他的樣子很好看……。一段時間之後,你看到他有其他的特點,你對他的看法改變了。問題出在甚麼地方呢?問題在於先前你給了他一個既定的形象,認定他應該是這樣的。我們也是以這種方式對待自己的。尤其是禪修者,你會這樣想:現在我在禪修,我在改善自己,所以我不該忿怒;我不該有執著;我不該有欲望。上天保佑!你竟然有這樣的想法。接著你發現你會忿怒,你有欲望,你看見自己仍然貪婪,之後會發生甚麼事情呢?你自己會想:我沒有希望了,我沒有任何進步。由此你看到預設的形象與苦惱的關連。所以我經常說治療這些我們的創傷,這些全人類共通的創傷。我們給自己製造苦惱,因此修習慈心禪,學習原諒自己,學習原諒別人,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人,接受別人也像我們一樣是不完美的人,這是很重要的。再一次我們明白到不是別人,倒是我們自己須要繼續對治和治療這些創傷。我將會有一個專門講解慈心禪的講座,屆時我會多講一些關於治療創傷的方法,包括治療與自己相關的創傷和治療與別人相關的創傷。

唸誦及慈心禪

我們已經過時了,現在應該是唸誦的時間。唸誦之後,我們會修習慈心禪。主辦單位請我引介巴利文唸誦,我說過我也喜歡中文唸誦,所以我們會有巴利文和中文的唸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