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 we see everything without a sense of ownership?” - Godwin Samararatne
“我們可以看任何事情時不在這事情上加添擁有權嗎?” - 葛榮居士
 
﹙二十四﹚請認識所擔當的角色和任務     
 

  每個在家人現前都有不少公事與私事,有些難、有些易;有些是喜歡做的、有些是不喜歡做的,怎樣可以學習如實地處理這些不同類別的事務呢?

觀察事實的全部

  葛榮居士曾指出,當我們觀察一天到晚的各式各樣思念時,不難會發現無論在想的人物、事情和環境是甚麼,所想的總是與自己有關連的。這說明每人都有很強的慣性或習性以自我的觀點與角度去看事物。這樣做使我們只能看到事物的部份,不能看清事實的全部。

  葛榮居士曾提示,把文字和語言拿走,然後重新看清楚現正經歷的是甚麼,從新認識面前的現狀,就像第一次見到這狀況一樣。

需履行任務而不是要控制事情

  起初聽到這些提示的時候,真有點兒摸不著頭腦,怎樣可以不用文字、語言或不從自己的觀點與角度去從新認識現前的狀況呢?

  漸漸卻發現到觀察事物的時候其實真的是無需用文字或語言的,因觀察本身是一種行動,無需在這行動上加添以文字或語言所組成的批判或概念。相反,若將自己的概念附加予現前的境況上,所有狀況便會分成好壞、難易、成敗、得失、喜歡和不喜歡、公平和不公平等等。

  有趣的是把這些概念拿走之後,現前的境況是不會變成空白的,而是自有它的發展、變動,它自然會跟隨大自然的因果法則與規律而變化。簡單而言,當付出努力時,便有付出努力的後果;沒有付出努力時,便會要面對沒有付出努力的後果。

  更有趣的是把概念拿走之後,自己也是不會消失的,也不會矇查查不知去向,或游手好閒,而會在某環境下?當某個角色,而每一個角色亦自有它的任務。

  把文字與語言拿走也不是什麼高不可測的境界,只需把自己對現前境況的批評和概念拿走,拿走難、易、好、壞、得、失、喜歡、不喜歡、公平、不公平等等。現前的境況事實上是沒有難、易、喜歡或不喜歡等等,這些概念都是自己加添的,繼而成為一種障礙,障礙自己如實地處理這件事。

  例如,返工放工乘交通工具時,若把評論與概念加添予這境況上,便很容易會認為這時段是「繁忙」,這「擠擁」是可厭的。但其實相是在擔當乘客的長角色,有乘客的任務。當人多的時候,便是守秩序的時候,以守秩序來履行乘客的任務。這任務和它的履行並不是一種概念,是實況的需要。無論誰人在這時間,這位置和這環境,都需要履行同一任務。這任務的不會因人而別。

  回到公司面對客人時,便是職員的角色,有職員的任務。當客人不滿或不明白時,便是運用經驗與知識去解釋,以履行這角色的任務。運用經驗與知識並不是一種概念,是實況的需要。請知清楚概念(concept)和實況的需要(need)兩者之間的分別。在這過程中,很多時會進一步需要運用經驗與知識去認清楚面前的客人的品格和意圖。若經驗說明面前的客人是不懷好意,別有用心的,便要提防,但無需加添「壞」、「麻煩」、「討厭」等概念。若經驗說明有需要露出眼鏡蛇的一面來保護自己的話,便毫不猶豫地作出嚴厲的姿態與行為,目的不是表達我的不滿或要教訓別人,而是履行這角色中的任務的需要。無論處理後的結果如何,亦無需加上「成功」、「失敗」、「公平」、「不公平」等概念,這些概念只會令自己生起雀躍或失望的情緒,對這件事完全沒有幫助。實況是已付出了經驗與知識去履行任務,結果不可能是永遠在經驗與知識的控制範圍之內。若能看清楚的話,便會明白現前並不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problem),其實只是一個需要處理的境況(situation)。

  祝願各位如實地觀察究竟現在這一刻所飾演的角色是甚麼,這角色的任務又是甚麼,怎樣可以好好運用經驗與知識來履行這角色中的任務,又怎樣可以在這過程中吸取進一步的經驗與知識和明白佛法(如戒定慧、如實觀、因果法則)的運作,在這過程中卻無需加添你的批評與概念予實況之上,這些概念事實對看清楚或處理這件事沒有幫助。若你把越多的批評與概念加添予事情之上,你便會越被你自己所加添的批評與概念所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