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類都在追求快樂 -- 包括古今中外的聖賢  陳積
 

國軒愛兒:

  聽母親說你曾與她詳談,並說你目前的人生觀是「無論如何長壽,有生必有死,故此人生好像沒有將來(前景),不如及時行樂。」故此我與媽要求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起居、把書唸好對你是一種壓力;為抵消這壓力,你更加逃避到你喜歡的電玩世界去了。〔請留意:我用「電玩」而不用「電腦」因為這兩詞語有很大的分別。電玩是指可以帶來視聽之娛的產品,電腦是指用來生活及工作的設備。〕很高興你能開心見誠與我們暢談你的心中所想,此信欲與你談論一下這些思想——甚麼是快樂,如何才能較長遠地保有你的快樂及逃避不喜歡的東西是否得樂的可行之計。

  國軒,你上述的人生觀道出了一個全人類的共同特性——厭離苦痛、追求快樂。所有人都不會喜歡痛苦,都喜歡快樂,只是不同性向際遇的人追求不同的快樂而已。表面上你可以一些特殊的例子反駁我這理論,例如有人喜歡被虐待,有人坐擁億萬家財但以住陋宅拾垃圾為樂,有人喜歡日以繼夜地工作不愛娛樂..... 等等;故此你可以反駁我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歡痛苦。但請細看分析這些情況,那喜歡被虐的叫被虐狂以被虐待使其身心痛楚為樂、富人拾垃圾叫守財奴以積聚錢財但不消費為樂、只是工作不娛樂者叫工作狂以工作本身為樂,其實所有這些都可歸類為對快樂的追求,只是他們對痛苦及快樂的定義與普通人不同而已。基本上,無一人類不在追求他認為的快樂,不在迴避他認為的痛苦。

  因此,你喜歡電玩是正常的,人皆尋樂嘛!但試想如你的生活只是玩電玩,其他甚麼都不理,你估計你可以繼續全情投入玩電玩多久呢?現時你未成年是由父母供養你的衣食住行及買電玩的費用。你如斯沉迷電玩,現時是書唸不成,相信中學畢業後去學一門維生的技術也未必學得成,成年後父母亦不會再供養你,屆時你能否還有足夠的物質資源供你全情玩電玩呢?最後都是沒有得玩。反而你能走出這個沉迷,不再認為自律及唸書是壓力,無須逃避,把生活安排好及專心唸書,空餘時才適當地玩電玩作娛樂(據知你亦喜歡煲碟看電影等,娛樂時間的分配要留意一下了)。他日因有學歷技能等而享不錯的收入,方可支持你長遠地玩你喜愛的電玩。是嗎?

  我們談一下快樂如何產生,快樂由我們身體裡的各個感官而來,它們是眼、耳、鼻、舌、身、心靈。由前五者所得來的快樂較顯而易見,較易理解。例如眼晴看美麗的東西而樂、耳聽好歌妙韻而樂、舌嚐珍饈百味而樂、身體接觸喜愛的冷暖軟硬的感受而樂。而第六種感官,我們的心靈,用以接觸、產生及處理思想概念等抽象東西的這個感官就最複雜,它的快樂可以是由以上五種身體感官之一個或多個所接收的資訊組合而來,又或從它的內裡的記憶而來(記憶在心靈這個感官中)。以下以一些例子說明以上一大堆論說。

  你的電腦遊戲是經眼、耳、身及心靈組合而得的快樂。眼見影象、耳聽遊戲裡的聲響、身體的手接觸鍵盤或遊戲裝置的感覺、最後心把這些資訊加上內心潛藏的過往的愛惡(例如成功感、權利慾、嗜殺慾或對特定的視聽訊息的喜愛等)綜合地產生刺激及快樂感受,你的快樂就由此而來。

  看過這個例子便很易舉一反三:老饕的快樂由眼、鼻、舌(接觸食物的色香味)、身(咀嚼的口感)及心過往對該食味的喜好綜合而來……等等。

  基本上可以看到,一切快樂最後都是由心接收各種資訊後而在心靈中產生。

  再看文人雅士以詩詞歌賦為樂、知識份子以知識的吸取及心中的理想為樂、政治人物以成功感、權利慾或政治理想為樂。這些都偏向思想及心靈之樂,比偏向由五個身體感官所產生之樂高級,使人生意義多了。

  更高級的如德蘭修女以博愛眾生及奉獻自己為樂;佛家就如你小時候見過的葛榮公公除也以博愛為樂之外,亦因知道上述快樂的構成(由眾多條件組成,任何一條件散去都會使快樂消失),故此他能做到對快樂的消失而不苦惱,這在佛家稱為「不執著」,在心中有一種逍遙自在的快樂,是世間最高級的快樂。宗教人物內心更有一個該宗教裡的最終歸宿,是心所建構的崇高理想,他或她只要想到此理想就會開心及努力去向實現理想之道邁進。例如德蘭修女的最終理想是與她的天主同在,葛榮公公的最高理想是達到涅槃境界,一個百份百沒有執著的心靈。這些是百份百純心靈的快樂,使人生充滿意義。

  把快樂分析了一大堆,你不能完全看懂不要緊,最低限度讓你知道快樂不單止在電玩中,還有很多快樂的泉源,愈高級的快樂使人生愈有意義,人生有否前景的問題心中自有答案。小時候你也喜歡看書及思考,成績不錯。有這良好的智力根基,不妨考慮嘗試以知識及思想為樂,多看點書,多向長輩發問及思考。多發展心靈之樂。

  有任何問題記緊隨時來與爸媽傾談。

愛你的父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