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雜談 
 
  「瑜伽」一詞有不同的意思,其中一個意思是修習、實踐的意思。北傳佛教唯識宗的重要典籍《瑜伽師地論》的瑜伽師指的是禪觀的修行者、實踐者的意思。「瑜伽」亦有合一的意思,即透過修習、實踐便能夠與宇宙本體合二為一的意思。在印度傳統有四種主要的瑜伽派別,四種瑜伽的修行方法及著手雖然不同,而最終目達到的目標卻是一樣的。四種瑜伽是:
  智慧瑜伽(Jnana Yoga)
    透過哲學對生命實相的剖析探索,體認世間及自我不實而出離。
  王者瑜伽(Raja Yoga)
    科學而有次第的修習方法,調服無明的心智。
  行動瑜伽 (Karma Yoga)
    以無私之心服務眾生、視侍奉眾生如侍奉神明。
  虔敬瑜伽(Bhakti Yoga)
    專注於祈禱、誦經、唸咒、唱誦,啟發對神明敬仰之心。

  不同宗教,敬信的對象及闡釋生命實相的理念雖然不同,發覺它們卻是在類似的修行模式上實踐。不同的宗教或佛教傳統所強調的修行方法中,可以找到這四種瑜伽。如:

基督教——虔敬瑜伽、行動瑜伽
天主教——虔敬瑜伽、行動瑜伽(德蘭修女就是行動瑜伽的典範)
藏傳佛教——虔敬瑜伽、王者瑜伽、智慧瑜伽
北傳佛教——虔敬瑜伽、智慧瑜伽
南傳佛教——智慧瑜伽

  離開宗教的文化,修行方式,在心靈淨化的層面來說,不同的宗教在某層次是共通的;苦的根源是誤以為「自我」能操控生命。不同的宗教以不同的理念來演譯,修行的極至能夠真正帶來心靈解脫的宗教,所實踐的都是不執著、無我的生活方式。
  流傳到西方並發揚光大的是屬於王者瑜伽派別裡的哈達瑜伽。現在世界各地所流行的「瑜伽」,是抽取哈達瑜伽的體位法及呼吸法用作健身、減壓、減肥、排毒等來修習,更從哈達瑜伽中變化出多種不同形式的瑜伽。現在香港所流行的主要是哈達瑜伽,還有其他由哈達瑜伽創新出來的瑜伽:

1. Hatha Yoga (哈達瑜伽)—— 傳統的體位法(式子)、呼吸法,著重伸展與身心平衡。
2. Ashtanga Yoga(阿師湯伽瑜伽)—— 著重動力與動感及呼吸的配合。
3. Hot Yoga(高溫瑜伽)—— 於 37- 38℃ 室溫內練習。
4. Iyengar Yoga(艾因嘉瑜伽)——運用道具,如繩、椅子、墊來輔助完成各種式子,著重姿勢的準確性。
5. Yin Yoga(陰性瑜伽)—— 式子停留較長時間及較深入的伸展動作,著重放鬆。
6. Mindful Yoga(正念瑜伽)—— 體位法結合四念住的修習,強調覺察身心的變化,動作較慢。

  在生理方面,透過肢體伸展、屈曲、拗後、扭轉、倒豎等姿勢,瑜伽能增進腦部、脊柱、腺體與內部器官的健康,能按摩內臟器官,而促進內臟器官的活力;矯正脊椎,拉鬆關節;一鬆一緊的動作能促進血液運行,令全身血氣暢順。修習瑜伽對身體肌肉、關節、腰椎等痛症,一些慢性疾病、失眠等有明顯的改善。
   在心靈方面,若把禪修融入瑜伽(正念瑜伽),以正念來修習:覺察著身心的變化,覺察著身體的移動;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感覺上,能夠為內心帶來一些空間,較容易觀察到內心的情緒感受的變化,甚至思想的內容。這便是內觀的修習,從而體會身心的不實在,體會無常、苦、無我的真理。例如當做到某個看來難度不高的式子時,但身體卻不容易做得來,停留在一個極度緊張的狀態下,身體某部分產生強烈的感覺,憤怒會生起。有時這憤怒是對自己的身體,憤怒身體的不濟;有時是對老師憤怒,「怎麼做這麼難做的式子?」「停留這麼久還不叫放下來。」但當姿勢改變了,憤怒便馬上消失。這讓我明白到,憤怒的來源並不是身體或老師,憤怒是內心的習氣反應;所以並不會真的厭惡自己的身體和老師。觀察苦惱的原因是對自己的無知、不了解自己身體的局限,執取著要達到目標而不懂得放下。這樣地觀察情緒感受的生滅變化,能夠對自己的身心多點了解,更能和自已善意的溝通,對佛法有更深入的認同。
  初學習瑜伽的時候,心裡對瑜伽仍有點保留,怕自己誤入印度教。瑜伽是印度教的修行方法,作為一個佛教徒學習瑜伽是否會違背自己的宗教信仰呢?接觸過種種不同的禪修方法後,明白到心靈解脫是超宗教的。想到修習瑜伽並沒有與八正道相違,內心便釋然。遂漸地體會到禪修、瑜伽與佛法的關係。佛教之中只有藏傳佛教會有瑜伽的修習,在斯里蘭卡這個傳統的南傳佛教國家,可以想像在佛教禪修中加入瑜伽修習的葛榮導師,當年是一個多麼前衛的禪修老師。
  透過修習瑜伽讓身體放鬆也是非常重要的。由於不瞭解自己的身體,很多人不懂如何放鬆。無論是心理或生理的原因,很多時候我們令身體變得崩緊而不自知。每節瑜伽最後的大休息(亦即禪修中的臥禪),便是一個深度放鬆的練習。如果修習得法,便能夠讓身心都能夠放鬆而獲得深度的休息。有時候對於某些修習者來說,從大休息中所獲得的益處,比修習式子中所獲得的更大。
  靜態的盤腿打坐,容易昏沈或掉舉。做瑜伽必需要很專心來做,若分心不夠專注地聆聽當下身體的狀況或老師的指引,便會跟不上甚至會受傷。生活忙碌的禪修者,要專心坐禪並不容易,若把瑜伽作為動態的禪修,在修習過程中,亦能培育各種心靈質素。做完瑜伽之後亦會有如出定後的平靜輕快、身心清明的感覺。即使未能領會將禪修融入瑜伽,未能體會心靈淨化的經驗,定期修習瑜伽亦能改善身體的健康狀況,這也是一種慈心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