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法  小丸子
 

  能夠再投生為五趣之一──人,並不只是因為父母結合而產生。反之,是因個人的業力或自己的貪、瞋、愚癡再招感現生而來的。所以能成為人而有機會接觸佛法的,相信在過去生已經累積了不少善業,才有幸得到這個果。可幸﹗可幸﹗

  投生為人,這個身心既可以體會色、聲、香、味、觸這些身體上的快樂,享受感官上的歡暢外,也可以選擇欣賞心靈上富足,得聞佛法,法喜充滿。

人有別於其他四趣,作為城市人生活壓力雖大,也未至於完完全全的為生活而奔波,也不似「餓鬼」的全為填飽肚子而營營役役。反之是人的貪念,為吃得好,住得好,吃得更好,住得更好,而追逐所謂品味而將自己投放入更辛勞的「搵食」的工作態度中。而事實上,一碗白飯和一碗魚翅之分別,可能只是一瞬間的舌頭味蕾感官享受,甚至只是「虛榮心」作祟吧了﹗

  人有別於畜生動物是因為人並不單為了傳宗接代而生存,尤其在這忙碌和不斷上升的生活壓力下,養兒育女不是每對夫婦的必然選擇。越來越長的工作時間也令不少夫婦不願生小孩子,生活壓力令人好像透不過氣,如地獄般的活著。但地獄並不是外在環境給予我們的,相反,似是我們自己心境的選擇。身體上的痛苦,辛勞,疲倦只是身苦,但若我們的心被這些感覺所纏繞,那些心苦便形成了,也就是地獄的所在,無論身在何處,地獄的心境也如影隨形的跟上了。

  人有既定的限制,也有高度的選擇能力和學習能力。自主權,自我意識向來是西方文化所強調和鼓吹的,我們這一代是接受西方式的教育,不斷的發展,自我/自我的觀念很強。雖身為成年人,有時也像小孩子仍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我所」是無時無刻的影響著我們,以至有些非我們所能操控的東西也誤以為是「我所」的。幸運地,由於人擁有學習能力,所以我們能夠再學習到有些東西是「非我所」,甚至是「無我」的,也能慢慢利用學習能力來從新認識了解,再如實觀的理解這個身心。

  既有自由意志,無邊無界,廣闊自由,想像力也可以如萬馬奔騰,這是想蘊力量之大。但同樣地,人擁有軀體,軀體是執行意念和理念的工具,所以人身與心靈必須配合,否則只有難為自己而已。

  以學習佛法為例,由於個人的習氣、性格、體質、興趣、領悟力的差異,每人選擇入門的方法不同,但都能步入解脫煩惱的道路。再以禪修為例,有南傳、北傳,由於不同的因緣,接觸佛教的門徑有許多。幸運地,筆者以原始佛教為入門,正好配合自己喜歡簡單,直接,不重儀式、修飾的個性。但亦由於個人體質方面的影響,坐禪的耐力不足,必須配合以行禪和站禪,再加上自己有耐心地去學習,也不帶期望來生,只是修習、觀察而已。不理會成果和進度的快慢,反而有點輕鬆的感覺,這正好不經意地學習「放下」──佛法或禪修的真正目的。這個經驗也被我帶進日常生活中,無論自己的心願有多大,也要明白自己身心的限制,努力精進,去實習、去體驗,不可強求成果。目標是否達成,要看多方面的因緣條件,只要將當下的事情做好,已經是最好的正念,將來的事,留待事情在無常的變化中自由發展吧﹗「放下」這個心願,不執著這個成果。只是做好「正念」的功夫,無論在坐禪或生活禪都好好的實行,多觀察自己的身、口、意念,希望日後可以用「佛法」來助人助己吧﹗

  佛教的優勝在於,無論佛陀的出現與否,法已存於世間:「無常」、「苦」、「無我」都常住於世,恆常不變,是自然界的法則。佛陀是把它們發現了,說明了而已,而並非無中生有的把它們發明出來。換言之,偉大的佛陀是將這些看似簡單,但實際深奧的法理,有系統地,簡單明瞭說明出來。三相雖簡單,但並非容易明白,特別當下活在苦裡,有時也是很難抽身的。

  無常是苦,但恆常更苦。試想若一切事物都不變化,那麼生活是多無趣和可怕。天天吃相同的食物、見相同的人、做相同的事。苦日子不會離開,就算是開心的日子也怕任何人都忍受不了。但實況是:有些東西有時轉變,有些東西暫時未變,問題在於我們想它/他/她變的時候,它不變,未變,不肯改變。另方面,有些東西,我們不想它/他/她變的時候,它又在改變。所以苦並不只在於變化無常,更重要的是,非我所能控制和預期,非我所要求的時間、地點、人物。這才是最深層的苦,苦的來源。

  「無我」又不必看得太死、太硬。既「無我」也「無他」、「無你」,因此人人皆平等。我們不能完全主宰事物,並不表示便不去努力,因為在事情的過程變化中「我」也是一個助緣,「我」的選擇、決定會影響事情的發展,發展方向,速度,甚至結果。所以人的行蘊影響力是有的,只是不能全然主導它的成果而已。

  正如我們努力修行,保持「正念」,明白要活在當下,但不等於成功滅苦,生活禪是需要多次,無數次的努力、嘗試才可以成就得到。例如病痛的時候知道痛,身體略為好轉、紓緩的時候,便不必記掛以往或擔心以後的痛苦。開心的時候懂得把握現在,不要為將來而憂心,也不必為過去而追悔。如能凡事來者不抗拒,去者不追悔或追憶,盡量的活在當下,那麼心靈的空間其實是可以很寬大的。

  而佛法最大的寶貴之處,它不單是令人寬心之法門,也鼓勵人們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現況和心境。外境、外物和別人,我們是很難改變的,但透過心境和對事物的看法、原則可影響到「受」的感覺,所以佛法也是一門輔導學問,一門輔助自己也能綿寬解別人煩惱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