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蓮淨苑“禪修理論與實踐”課程論文選
禪修與我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一年的進階禪修理論與靜坐實踐課程又差不多完結了。這年的課程包括了多篇《雜阿含經》,每次讀經文的時候,我都會生起親受佛陀教誨的感覺,很親切,很自在。

  回想當日我加入禪修班前,剛經歷了人生一浪又一浪的衝擊:在事業如日中天時候,我發現患了癌症,需要接受長達一年的治療;然後,丈夫生意失敗,要承擔一筆巨額虧損;然後,因為經濟不景氣,我的事業也一落千丈;再然後,發現丈夫有一位態度要好的女朋友;然後……。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但我的心仍覺傷痛。

  然後,因緣把我帶到志蓮來,當我認識到佛陀所說的人生真諦:苦、集、滅、道四聖諦以及無常、苦、無我三相之後,我笑了。我喜悅地笑,因為我終於覓得這完美的真理;我也苦笑,笑我過去的愚癡,不知順境是無常,逆境也是無常。當苦已經過去了,我還把它執著不捨,讓心繼續苦下去。

  我依著無常、苦、無我三相繼續思惟:一切都不是我可以掌握控制的。我無法把美好的事物包括健康、財富永遠留住不變,也不能阻止不如意的事發生。既然如此,我何需留戀或追悔過去,也不必憧憬及追逐將來,我祇需把握現在,當下在生活中所擔當的角色盡量做好就是了。這樣一想,心就自在了,人也輕鬆起來。

  最初學習坐禪,時常聽到老師教導:要保持「正念」,把心安住下來。我當時想:「正念」,這樣抽象的名詞,我能把它具體地覺察嗎?我常反復問自己:我現在有「正念」嗎?但往往是做了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之後,才發覺自己剛才是在「失念」的狀態。直至有一次,我覺得受了委屈,正要氣沖沖地與人爭辯的時候,就在那一剎那,我覺察到瞋恚在生起了,很奇怪,那些氣憤的感覺就這樣很快便消失了,跟著我祇是用平和的語氣跟對方評理,事件很容易便平息了。這是一件使我很難忘的經驗。

  學習禪修,不但可以使貪欲、瞋恚、愚癡減薄,也能使恐懼、憂、悲、苦、惱不易生起。數月前,我一位相識多年的朋友與病魔搏鬥兩年,終於不治去世了。她英年早逝,祇四十多歲便完結一生了。我與她情同姊妹,如果以往發生這些事,我必定悲痛莫名。但那時我的心境出奇地平靜,踏入靈堂時,沒有恐懼,也沒有哀傷,我祇是誠心地為她助念,祝願她往生善道。事後,我為這件事反思,何以我的心境有這樣的轉變,我這是麻木不仁嗎?
  佛法有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們這軀體也是緣生緣滅,這是人生的實相。我仔細分析,我心境的轉變,應該是由於學習禪修後,正見生起對心所起的作用吧。

  儒家學者說:人應該「律己以嚴,待人以寬」,但我這人是「律己以嚴,待人也嚴」。修慈心禪後,我學會善待自己,也學會體諒他人。一場婚姻危機因此得以化解冰釋了。現在,我與家人的關係比以前更融洽。對外,更懂得處理人際關係了。

  當然,我還有很多不良的習氣尚待改善,但我知道我正在漸漸的進步。我不再需要找尋節目以消磨時間,五光十色的窗對我的吸引力大減了。

  我不再徬徨,前方,我有一條清晰的路向,我正朝著解脫道走去。不管癌症會否復發,我對死亡不再畏懼,有一天,如果我這棵生命的樹倒下,也會是朝著善趣的方向倒下。就如植物傾向陽光生長,如果植物倒下,也是向著同一方向倒下一樣。以上的譬喻是老師其中一些對我們鼓勵的說話,使我們對禪修的方向充滿信心。

  感謝慈悲偉大的佛陀,為眾生揭示這宇宙世間的真理,使眾生離苦得樂。感謝尊者、大德們把經典結集,使佛法得以久住,作為迷者的明燈。感謝蕭老師圓融的教導,指引我們走向正道。

 

 
密集禪修營的體會   阮慧中
 

  帶著忐忑的心情步向東涌巴士站,不知自己能否適應五天的山上生活,很多疑問,很憂慮,同時心中又隱約有點期待,直覺上上山後和下山總會有點不同,但有什麼不同卻說不上來。

  巴士到達山頂後一片迷霧,有點涼意,一行五十人緩緩的用行禪方式步向山腰。中途只聽到拖拉箱的輪子聲,低沉而單一,大家都很專注著自己的腳步,與前面的同修保持十多步的距離。下山的路並不難走,中途也曾休息,行程不到一小時,只是筆者對自己的體力一向不太有信心,故疑慮多多,而且往往緊張過度。

  經過兩位導師簡短的介紹,整個道場又進了只有鳥蟲大合奏的世界。記憶中筆者已有多年沒有到過郊外住宿。回憶年少時到郊外,蟬鳴和蟲叫、狗吠聲的煩擾和對黑暗帶來的恐懼感,猶有點印象。但今次卻有點不同,也許是老師的功勞,他不斷提醒我們蟲鳴聲是如何的美妙;也許是自己慈心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後果。螞蟻、甲蟲和其他不知名的昆蟲全都變得可愛起來,幸好山上是沒有甲蟲的,否則筆者也不知自己慈心會否受到考驗。凌晨的禪修和傍晚的禪修,面對單獨回房的經歷,黑暗也不再是帶來莫明的恐懼,反而覺得它很寧靜而舒服。到陌生的環境而沒有恐懼感,筆者是少有的經驗。

  由於是禪修的關係,生活節奏是比平時慢許多,生活的片段好像電影的底片一樣可以一格一格的分開處理,看得清清楚楚。第一天還好,第二天筆者覺得有點無聊。想找本書看看,但看了一、兩頁,也沒有細看,心情不知不覺已融入大自然的寧靜和和諧。自己放慢腳步,同時也想盡量投入山上生活體驗。

  城市的繁忙生活使筆者習慣了一次行動要達至多種目的,或是一心多用,心自然散亂和難於集中。但在山上的每次行動,筆者只要做到一個目的,例如飲水,拿外套等。故此,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考慮清楚,每個行動的緩急性和需要性,而且每項行動都很自然的變得較為專注。

  當然比較於其他有經驗的師兄們,他們的定力是我們這群初哥所不及的,他們的緩慢和處於當下的情況。初見時,筆者以為他們是一群老人家住在一所古樸的大宅中,並常常呆呆的坐在客廳中央,沒有交談,沒有動作,甚至沒有思想。當筆者有需要時路過客廳,也許是自己的行動太快太急,總覺得有點闖進他們的世界,打破他們的和諧和寧靜感。後來,不知是模仿或是被他們感染,越來越多的同修,包括筆者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因此豐富了這幅優美而寧靜的畫面。

  義工師兄們也不是全然的不動,山上的飲食、清潔、打掃都是他們一手包辦的。無論在準備飯菜、煲水、抹地、洗碗、抹碗碟、清潔廚房,所有事務,他們都在修行,緩緩而專心一致和心無雜念的工作著,每個動作都是必須而簡單。

  提起飯菜,令筆者想起每天中午時份便會有陣陣飯香彌漫著華嚴閣的每個角落,有時連鄰近的迴瀾也能嗅得到飯香。無論筆者當時用聲音、呼吸或身體的觸覺作為禪修的所緣境,我的心都不期然的開小差,我的嗅覺總是受到牽引,這些香味令我感到無比的幸福,我稱之為「幸福的味道」。幸福並非必然,是有同修付出努力、時間,我們才可以享有的,更令筆者自覺要好好利用那幾天去學習、體驗,不浪費這次的因緣和合而成的禪修機會。

  集體行禪是我們每天必修的功課,老師帶領同學步行三十分鐘路程,到達一個可遠觀東涌市的空曠高地,沿途有充滿草香味的小徑和濕滑地面,故此,同學們必須很小心和專心的行走。行禪的體悟中,除了要小心謹慎外,也領會到生命的流走,就如一步一步的山徑,自己不斷的向前行,山路卻一步一步的往後退,猶如生命的歷史,一刻也不容挽留,就算修行者不動,時間也是不停的流逝,人只可以認真的生活下去,以免浪費生命。

  提到禪修,當然上山坐禪是不可或缺的。由於每天都坐上幾小節,熟能生巧;加上大自然的助緣和老師帶領,許多時候大家都容易放鬆下來,心的安定性也比在志蓮坐的時候更快進入平穩的狀況。使筆者明白多練習坐禪的重要性和真真正正感受到心「鬆」下來,「身」的感覺和滋味,身體變得很輕很輕,手掌部分和下肢似乎與上半身失去連繫,沒有了知覺。平時所用的「出入息念」觀呼吸法,自以為做得很輕鬆,上山後才明白自己很做作,很刻意,以致不到第二天已經出現頭頸作痛,經導師指導後,才明瞭是作意太深,便改用聲音作為所緣境,頭痛的情況便立即得到改善。

  每節坐禪之間,或是吃飯前後,筆者總喜歡坐在空地的旁邊望天打掛,抬頭看看白雲的變動,看看會否下雨。山上的天色是有變化,陰天、雨天、晴天三者無常的交替著,曾期望能見彩虹,可惜「苦」無機會,期待是落空。現在偶然抬頭望天,身在鬧市中,心仍似乎連接著山上的道場,這算不算是一種「執」呢?

  看天的另一原因是可以避免看別人的臉,由於山上是止語的,少看別人的臉是以免別人誤會需要交談。老實說,筆者也未能完全止語,並非筆者忘記了,而是有同修受傷和病了,對於安慰的方式,除了言語外,筆者並未懂得用其他的溝通技巧,但現在回想起來,簡潔的言語也許更有效呢﹗

  止語只是外表的寧靜和和諧,但在筆者的心中,不知已對自己或他人說了無數的說話了。到第五天,雖不用止語,我也變得慎言了,說話也簡短了,甚至發現有些提醒或對話是不必要的,事情本身會自我完成,有時無需其他人作出太多的意見。

  整個禪修營都在輕鬆、愉快、和諧的情況下進行,但不知為什麼,筆者全程也睡得不好,整晚眼光光,只睡了兩、三小時。但仍沒有發脾氣或埋怨什麼的,只是如實知見的不去反抗、不去拒絕坐禪時昏沉,只是知道。只要瞋心不起,失眠的失望也沒有增加力量,只是午餐後有些昏睡,坐禪時就讓自己睡一下吧!沒什麼大不了,就當做逆境禪吧﹗

  除了多接受身體的不適應外,心也很感激這個身體。幾天下來,好好的感覺身體的痛楚、疲倦、不適,肚餓的訊息。上山前的擔心,對身體做成不必要的負荷,誰知上山後筆者異常適應天氣清涼和濕度。城市生活的心不斷攀緣外境,身體為此作出奔走,不斷被勞役的身體和充滿張力的身體,往往因此病下來。如今明白,心的定力直接影響健康。

  到了第四、五個晚上,大家分享感受時,真情流露,大都樂意提及不開心的記憶和過往的缺點,大有昨非而今是之概歎。同修們很勇敢面對自己習氣的問題,不是只懂逃避,找藉口,而是努力去修習面對困難的技巧和耐力,加強生活中的智慧。

  最後,筆者很感激幾位導師為同修們付出的時間和心力,解答同學在禪修或生活上的疑難。因為若單靠自己觀察揣摩,禪修的路會進步慢些和有機會走歪路呢﹗

 

 
禪修的好處   陳慧儀
 
  當執筆寫此篇論文時已是課程的最後一天——二月二十日。

  因為一己怠懶的心,遲遲未能提筆表達這半年從修習禪修所獲得的益處。今天是最後一課,也是我感到欣喜的一天,因為我再一次感到自己的人生觀已有改變,少了點執著。

  有緣接觸禪修這個課題,我首先要感謝兩位姓蕭的善知識、老師。第一位是我於工作時認識的蕭先生。他的平和、自在每每使我感受到佛教徒的輕鬆自在。由於他的推介,我於去年報讀了妙華佛學會的佛學初階班。得到蕭老師及其他老師的指導,令我對佛法有多一些認識;令自己的人生觀有或多或少的正面改變。接觸四聖諦及八正道的名相真帶給我「驚喜」的體悟,雖不致於達到放下、自在的境地,但已足夠令我生起追尋人生真理,多了解佛法的心。

  由於蕭老師在志蓮淨苑任教禪修班,我跟父親雙雙報讀了。於學習的初期,我的期望——快些了解禪修的真諦,確切成了學習的阻礙。這種貪欲未幾已令我明白到,凡事應隨順學習、按步就班。幸好蕭老師從旁指導及提點,否則,我內心這種障蓋很快便令我產生退心。在禪修的過程中,偶爾亦透過出入息念的方法而定下了一陣子。那一刻,感到前所未有的空間,發覺思想真的可以安住下來,不再生起貪念和執著。平日滿腦子的計劃、懷緬於頃刻間一掃而空。沒有這些攀緣,我也不正是呼吸中,生存著?人生其實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成,但往往自己編造了很多苦。透過禪修,可令自己停下腳步、靜心觀察人生、生命的實相——無常、苦、無我。五蓋的心漸退,人也變得輕鬆自在。

  當然,我們亦不應時常追逐這種由禪修中而獲得的喜悅,否則,執著的心便再次生起。但,時常提醒自己在生活中不忘失修習的目的和方法,常常保持正念是很重要的。

  由於少了點執著,看事情的角度亦有了變化。以往在工作中,我的「我慢」確切成了我看事物的屏障。往往用自己的原則及價值觀去判斷別人的動機及行為,誤會亦因此產生了不少,亦令我生起很多苦惱及不愉快的感覺。正因這種不快,我便找藉口逃避。例如,更換工作環境,參加大量興趣班以圖將自己的心「安住」下來。事實上,我的心從未好好安住下來,一刻的改變只是令我喘息了一陣子,未幾,苦又再出現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因為這種自我製造的執著和苦而令我未能全心投入工作中,做好自己的本份,機會當然是錯失了,但最重要的是未能好好過每一天。由接觸佛法起,對人生的實相多了一點了解,但最令我可以反思的時刻卻在禪修中,於禪修中所生的空間,我尋找了不少苦因。學習放下我慢,多從外境及他人的想法中了解生活中各種因緣的關係,明白人與人、人與外境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這樣,才可進一步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及接受種種的生活挑戰。現在,我上班的心情由以往的不願意而變成今日的平和,和珍惜每一個可以透過從不同的人事中學習的機會﹗

  也許,我是比較貪心的。因為我希望透過自己的行為,令更多人感受到學佛的好處。只有擁有一個放下自在的心,我的做法行為才可如實的反映,旁人亦可以感覺到佛法的奧妙。這正如我於數年前受蕭同事的影響而踏入這條道路。現在,偶爾亦有同事向我請教,我亦將自己所學到的一點點跟他們分享。

  學習禪修不但令我於工作中有所啟發反省,亦增加了我與家人的感情。為甚麼禪修能增進人與人間的感情呢?我想最主要是因為自己可減少對家人的期望及要求,亦因此少了抱怨。加上可分享自己的所學及討論人生的課題,和家人的溝通多了、埋怨及堅持的聲音少了,與最親密的人的關係變得更親密了。我的丈夫雖不是佛教徒,但亦多了了解我的信仰。由最初他以為禪修就只是打坐冥想,到現在明白到是修習佛法的必要修行,因為我的脾氣確改善了。他的明白及支持成為了我繼續修習的動力。

  最後,很多謝每一位於禪修班提供協助的善知識。雖然無緣接觸葛榮居士,但從他的《生命是吾師》給了我許多的啟發。我會繼續修習佛法及禪修,並希望每一位有緣接觸佛法、禪修的同學不忘失正見、正念﹗

 

 
禪修與日常生活   黃如珍
 
禪修與日常生活
  現代人生活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之中,對五光十色的聲光世界,價值是多元的,人往往容易迷失其中,找不到自我。我們每天都是在起床、工作、休息、起床、工作……中循環地生活著,人漸漸變得麻木,生活中充滿激情、憤怒、貪愛、爭執、失意、快樂、悲哀、狂喜等等變動的情緒。雖然我們的科技進步,物質豐富,但心靈的生活卻是不安、紊亂和茫然的。我們也難得有空閒時間靜下來沉思默慮,細想那個「為誰辛苦為誰忙」的人是誰。我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往往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而毫不自知。

  禪修的作用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從日常的團體生活,作一段短暫的抽離,投入獨自的思想的活動中,這時身體靜止下來,跟著內心的波動開始平伏,達至穩定的心境,進而我們的妄念亦漸漸減弱,煩惱開始退卻,痛苦解散,憂慮消除。若能夠持續這種心態,久而久之便能體驗禪修所帶來的喜悅﹗同時對自己的人生亦有新的體會。

八正道的修習
  禪修是一種定學的修習方法,亦是八正道當中正精進、正念和正定的修習。八正道的作用是培育我們正知正見、行為品德、心靈質素的提昇,使能去除「三不善根」—─貪欲、瞋恚、愚痴,以正確的人生觀和態度,去面對每日都在轉變的人事關係和事物的變化。

  佛教的修行道路是八正道,不論出家或在家生活的人,都可依八個方面來實踐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能得到煩惱解脫、覺悟覺知。以下是如何將正道融入日常生活當中的例子,若能持續地身體力行,則對人生必有裨益。

正見─—正確的價值觀念
  我們需有個正確的決定方向及價值觀念,才可指引我們走向光明的人生,明白四聖諦─—苦、集、滅、道是生命的真理,能帶引我們向善及覺悟解脫的人生方向走,不致迷失。

正思維─—正確的思維方式
  在心情混亂時,內心一不快樂,想出來的是煩惱,而不是智慧,許多煩惱和焦慮就這樣產生了。思想影響人的際遇和成敗,左右我們的健康和幸福。禪修可幫助我們平伏心境,當心平靜後再用頭腦思考,進而穩定大腦的思考模式,加強對日常生活的應變能力,我們便可安心地度過每一個時刻。

正語─—正確的語言說話
  人不可能獨個兒生活,良好的人際關係使我們能與人和睦相處、聯絡感情。妄語、兩舌、惡口及綺語是令人討厭的行為,我們要避免這四個口業,多說真心話及有益他人的話,這樣我們便不致孤獨。

正業─—正確的身體行為
  好品行就是正業,實踐品行的智慧是一種行動的力量,使我們能判斷是非曲直,遠離「身三惡行」─—殺、盜、淫,這樣便可以淨化我們的身業,建立良好的品行。

正命─—正確的謀生活命方式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維持生計的方式。適當的工作態度例如勤奮、有使命感、肯承擔等俱能帶來滿足感,令我們生活更加充實及有朝氣。

正精進─—為心靈質素的提昇而作出適當的努力
  五蓋(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是會障礙一個人的心靈發展,因此我們應當有積極的生活意識,不斷地歷練自己,善用自己的優點,發揮個人的才華,方可過豐盛的人生。

正念─—和四聖諦相應的持續覺知
  如經常把內心繫於身、受、心、法中,持續的覺知便會令我們的智慧得到增長。活用知識經驗及清醒的覺照可以加強日常生活的應變能力,便能適應多變的社會生活。

正定─—內心保持慈、悲、喜、捨的心境
  日常生活裡,不論是獨處還是與人相處,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到各種狀況的影響。心情一旦受影響,便會起伏波動、無法控制,不易進入禪定。因此,我們要不斷地練習禪修方法,使心平靜下來,過少欲,少事、少務的生活方式。這樣內心便會保持慈、悲、喜、捨的心境,我們生活也會更快樂及有意義。

生活就是修行
  禪修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夠身心平安、少煩少惱,所以學到理論及方法後,一定要經常練習,才能得見成效,剛開始禪修便想除卻煩惱並不可能。至於怎樣才知有成效?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對比一下禪修前和禪修後的個人脾性和心態轉變,例如:有沒有從暴戾轉化為慈悲?煩惱有否減少至輕鬆自在?有沒有將吝嗇改變成慷慨?情緒有沒有從不穩定轉至和平安定?脾氣有沒有改變得祥和?有沒有從自私心態改變成為大眾或對方著想?從以上問題的答案,便可得知禪修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否有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