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的誤區  流水響
 
原諒別人

  如果是別人的過失,如果別人害了我們,我們學習原諒別人,寬恕別人。

  如果不是別人的過失,如果別人沒有傷害們,我們原諒別人寬恕別人──我們原諒的是誰?被原諒的又是甚麼?

  《禪修之友》第十七期第二十頁,〈?券、洗頭〉一文記述了兩個情境,說明原諒別人的益處。筆者認為處於該種情境,透過原諒別人來平息苦惱的情緒是錯誤無益的禪修。本文旨在透過指出錯誤的所在、錯誤修習的害處、以及錯誤底因,藉以說明「見」與「思」的重要。引述及分析如下。

獎券事件

   禪修者在匆忙情況下捐款給賣?券的人,事後懷疑賣?券的人可能是一個騙子。由於缺乏充分客觀的事實作為佐證,心猜疑不定,為使心安,作者說:「即使她真的是假扮義工,在街上行騙,現在您願意原諒她嗎?現在正在受苦的是誰?……那老人家是否一個真義工其實已不再重要,因為在這一刻自己能夠學習到原諒與寬恕,及體驗到由寬恕所帶來內心的平靜。明白到無須要環境的轉變,只要能夠原諒,能夠寬恕,便能夠把自己從苦惱裡面釋放出來。」

洗頭事件

  髮廊的服務與禪修者的預期不合,禪修者埋怨服務員,心生不滿憤怒,然後原諒服務員,令內心平靜喜悅。作者說:「頭部被按摩、抓擦的記憶在心裡浮現,心裡期待著頭部被按摩、抓擦的那種舒服感覺重現。……以往在洗頭時被這樣問到的時候,每次都會說不癢;今次雖然實際上頭並不癢,這樣說是希望她能認真點,用心把頭髮擦乾淨一點。……察覺到由不滿轉變成憤怒……現在我可不可以原諒她呢?這不是一個讓我學習原諒的機會嗎?內心馬上平靜下來……感恩之心隨而生起,這個助手是來讓我學習寬恕的老師,讓我體會從苦惱裡面釋放出來,感受到寬恕之後所得到的解脫平靜,喜悅隨之而起……。」

虛擬的事件

  如果以上兩個個案的修習是正確的,那麼當別人指正甚至指責我們的時候──日常生活是常見的──我們或會這樣想:「別人指正或者指責我的時候,我都感到苦惱。別人說得對不對,就像那個賣?券的老人家是不是騙子一樣,並不重要;別人是否在傷害我,就髮廊的服務員是不是在傷害禪修者一樣,也不重要。修習原諒能夠平息我的情緒。於是我原諒他。」

非理性的猜疑

  獎券的例子,禪修者沒有檢查自己的猜疑是否有客觀的基礎,是理性的還是不理性的,可信的程度有多少。為求平息因猜疑而生起的苦惱,禪修者不辨別人行騙的真偽,原諒別人。縱使內心回復了平靜,也不是恰當的禪修。

諉過於人

  洗頭的例子,禪修者有檢討自己的預期,把需索不獲當作別人的過錯,埋怨別人,然後原諒被埋怨的人。縱使原諒別人能夠帶來平靜與喜悅,也不是恰當的禪修。(註一)

虛擬的敵人

  當別人指正或者指責我們的時候,我們不先作自我檢討,不分辨事情的真相,縱使原諒別人能夠帶來平靜,也不是當的禪修。

原諒的背後

  若然能令內心平靜可以是錯誤無益的禪修,那即是說禪修目的不只是為了平靜。「原諒」亦謂「諒解」,需要兼及對實情的瞭解。所以,如果事實上不是別人的過失,如果事實上別人沒有傷害我們,透過原諒別人來安靜苦惱的情緒便是錯誤無益禪修。那樣修習甚至是有害的,因為那樣做會實化諉過於人的虛妄心及虛構創傷的虛妄心。表面是開放心靈練習寬恕──實質無罪赦刑哄抬自我;假造敵人闢隅防護。這不是與培育覺知、友善開放心靈背道而馳嗎?行者不可不察﹗

問題的癥結

  禪修著重瞭解。非理性的猜疑及諉過於人都是源自於錯誤的認知。處理的時候不能認出問題的所在,誤用對治的方法,那是因為錯誤的知見。事後沒有覺察禪修過程中的偏差,認許錯誤方法,那是因為缺乏正確的反思。所以,與虛擬敵人相比,錯誤的認知、錯誤的知見和錯誤的反思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

註一:

髮廊的洗頭服務員沒有用力為顧客按摩抓擦頭額,不是過失嗎?修習原諒不是恰當的嗎?

對於禪修的顧客而言,如果我們認為是服務員的過失,那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未懂得體諒別人。

對於沒有禪修的顧客而言,如果他們不認為是服務員的過失,那可能是因為他們己經懂得體諒別人。

對於髮廊的老闆而言──無論是禪修的老闆還是沒有禪修的老闆──如果他們認為服員有過失,那肯定是因為會影響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