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瑜伽中學習  
 
  由於參加葛榮導師主持的禪修營所以修習瑜伽,當時剛開始接觸南傳的禪修方法。那時候在我的印象和理解中,修習瑜伽的目的是幫助我們盤腿打坐,舒展筋骨的。現在回想起來,若瑜伽的作用只是舒展筋骨的話,每天早晚各一小時的瑜伽和坐禪的時間比例上不是多些了嗎?甚至在葛榮導師主持的一日禪的時間表上,修習瑜伽的時間比起坐禪的時間還要長。葛榮導師並沒有直接教導我們修習瑜伽(有時候心裡想,不知道導師是否曾修習過瑜伽)但在研討分享的時候,卻常常鼓勵我們分享修習瑜伽的經驗。由於那時候大部分跟導師學習禪修的同修都是剛開始接觸瑜伽的,導師亦沒有深入地談及。究竟為甚麼在導師的心目中,瑜伽的比重是這麼重要,在禪修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後才漸漸地明白過來,而且更喜愛修習瑜伽。在這裡嘗試分享一些從瑜伽中學習到的經驗。

當下的是過程才是重的

  初學瑜伽的時候,看見老師那柔軟的身體,心裡以為要做到像老師那樣,腰壓得那麼低,身拗得那麼後才能修習到瑜伽。知道自己的身體做不來,沒有信心;再加上修習瑜伽後,身體有酸痛的感覺,即使知道修習瑜伽是有益處,也沒有太大興趣去學習。

  後來明白到修習瑜伽和禪修一樣,重要的是修習當下的過程,而不是瑜伽式子做得是否完美,便能夠沒有壓力地去修習。學習以禪修的心態去修習,將正念放在身體和內心當下的感覺和變化。嘗試用心去聆聽當下不斷地生起和消失的事情:外間的聲音、內心的說話、身體的感覺、內心的感受;學習對當下的身心和外在的環境保持善意。不同式子一個接著一個,覺著身體一鬆一緊的感覺變化。之前的一個式子忘記了,下一個式子不知道,享受式子與式子之間的空隙,那片刻的寧靜。

放鬆的重要

  修習瑜伽能夠幫助身心的放鬆,雖然未能做到完美的式子,沒有柔軟的身體,只要能放鬆身體,感覺身體,便能夠感受到身心的舒暢。身體放鬆了,心便容易放鬆下來,感受到內在的空間和寧靜,這是十分寶貴的。另一方面,放鬆了的心讓我較有能力去容納不愉快的經驗,有能力在不愉快的處境中學習。

  做完瑜伽,身心放鬆了之後才去坐禪或行禪,學習放鬆是最基本的需要。同時亦發覺到若要身體放鬆,心亦必需要放鬆。有時候心令到身體收緊,有時候是身體令到心收緊。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做事情過於專注,繃緊了身體也不知道。由於修習瑜伽的時候,習慣覺察身體的鬆緊,所以較容易覺察到身體不自然的緊張,而懂得去放鬆身體,減輕了身體不必要的勞累。尤其是長久以來坐姿不正確、背彎的習慣由於覺察身體不自然感覺,而得以改善。放鬆著身體,覺察著身體的感覺來修習瑜伽,更不會容易令身體受傷。

原來身體就是自己的老師

  自己並不是一個勤力的瑜伽修習者,有時候只是隨意地將記得的式子加以變化,覺察著身體的感覺,讓身體做它喜歡做的式子,也不知道那是不是瑜伽式子,只是覺得做完之後身體的感覺舒暢的便去做。身體會偏愛做某一些式子,之後在書本上看到或在瑜伽班上老師所教的,有些正好就是自己隨興做過的式子。而老師說到要注意的問題和所需的步驟,正和自己所想的一樣,原來身體早已經教曉了自己。例如做瑜伽需要配合呼吸,哪個時候該吸氣、哪個時候該呼氣,記得做式子便忘記怎樣去呼吸,好像很難做到,心中曾經有疑惑。學習信任自己的身體,由得它自由地呼吸,再去觀察它時,原來身體最清楚,身體告訴我原來需要用力的時候吸氣,放鬆的時候呼氣,屈摺身體的時候呼氣,伸展身體時吸氣。又例如曾經在瑜伽班上練習輪式(仰臥地上,四肢支撐著身體,將腰部及臀部升高離地),嘗試過幾次,雙手不能把身體支撐起來。以為自己的手力不夠,腰背不夠柔軟,所以做不到。做不到亦沒有刻意勉強身體去做,因為還有很多其他的式子可以做。後來有次在家裡試試去做的時候,無意中發覺原來是提起身體的步驟問題,使自己做不到,原來是有竅門的,掌握到這個竅門後,便能夠把身體提起。原來自己是可以做到的﹗這樣子修習瑜伽便變得有趣味了。在瑜伽班上有時候老師所說的問題未必是自己遇到的問題,和身體溝通,多點嘗試和探索,原來身體能夠成為自己的老師。

瑜伽是禪修的方法

  在一次修習的經驗中,當心停留在身體強烈的感覺當下,覺察力頓時變得清晰,在那一刻就只有那強烈的感覺存在。猛然明白到瑜伽和禪修的關係,瑜伽可以幫助我們對佛法有更深層次的體驗。在這感覺之中,心被強烈的感覺所牽制著,心是不能跑到過去,或將來,只能夠在當下。

  佛教中不同的派系,透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技巧,能夠獲得內在的安寧,都是殊路同歸,就是如何能做到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便能從自我的制約中釋放出來。瑜伽可以是其中一種方法,幫助禪修者體驗活在當下。

  另一方面,南傳禪修修的是佛法中的「四念住」,修習四念住的目的是要體證「無我」而獲得解脫。在修習瑜伽的時候,亦有過一番的體會。以前常聽見一些師兄說哪一個禪修方法是修甚麼念住的,心有困惑,究竟哪一個禪修方法會好些,觀身好呢?還是觀心好呢?法念處又是怎樣去觀呢?心裡想找一個最上乘的方法來修習。從瑜伽中學習到,實際上在每一個當下,身受心法是同時存在的,覺察著身心當下所呈現的一切,己經是在修習四念住了。在修習瑜伽的過程中,身體有各種的感覺(放鬆、繃緊、痛楚、發麻)生起,內心會有感受(喜歡、不喜歡或沒有喜歡或不喜歡)生起,種種的心理活動(內心的說話和附帶在這些說話上的心理活動)亦會生起,同時會看見無論是「身」體的感覺,內心的感「受」,「心」理的活動反應,都是生生滅滅、來來去去地自然生滅變化的,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一切身心的活動過程中,哪有一個「我」能夠去令到這些身心的現象生起、延續或者要消失呢?如果可以的話,那我可只要舒暢的感受。但實際的經驗上,我們會知道這一切都是不斷的生生滅滅,既然這都是生生滅滅的東西,有甚麼可以執取的呢?

  雖然能夠掌握到修習的方法和技巧,亦能有所體會,但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在不同層面放下這個頑固的「我」,這還得要好好的學習;這才是真正的課題﹗瑜伽一詞有修習、實踐的意思,若將瑜伽和日常生活結合不就是在生活中修習,在生活中實踐嗎?如果能夠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地觀察和學習,這已是踏足於解脫路上。

堅持與放下

  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某些情況,與自己預期的不一致,不知道如何抉擇而處於堅持與放下之間,內心有苦惱和困惑生起。何時該要堅持,何時該要放下,這真是一個學習的課題。在修習瑜伽的時候亦會遇到,當身體停留在某一個較有難度式子,或想要把身體拗多一點的時候,有緊張及痛楚生起了。該堅持還是放下才好呢?隨便把式子鬆下來便不會進步、壓迫自己的身體亦不乎合修習瑜伽的態度。當內心沒有空間的時候,身體上有不舒服的感覺生起,心的習性就是馬上會抗拒和厭惡。若能察覺到,便會先把繃緊了的心放鬆,然後友善地感覺著身體上不舒服的感覺,並保持自然的呼吸。當呼吸變得不自然的時候,那便欣然地知道要放下,反正還有下次學習的機會。原來這個修習瑜伽的經驗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的。

心的習性

  雖然知道,隨著大自然的規律,身體的活能力始終會退化,骨節會僵硬;若執著這個身體,最終會換來沮喪與失望的道理,但心會迷失、貪戀這個身體。修習了一些時候,當到腰脊變得有力,身體變得較柔軟,因此而會感到高興,會更用心去修習,但目的是希望腰脊變得更有力,身體變得更柔軟;又有時候疏於修習,發覺身體的筋腱僵硬了,便會急於壓迫身體,希望可以回復之前的柔軟度。帶著正念來修習,便會察覺到這些內心的變化,笑一笑這些貪求完美的習性,但仍然會用心去修習。

第一次

  雖然嘗試每一節修習瑜伽,以「第一次」的心態去修習,但發覺認識一個概念並不困難,要真正地去實踐,記起去做和持續去做才是困難。

  對於一些習以為常的動作變化,老師的指引和自己以往做的動作變化不同的時候,由於帶著過去的經驗,不願意接受改變,那個小我便跑出來──批評、比較、想要做自己的方法。這時才記起要以「第一次」的心態去修習,善意地提醒自己,試試像是第一次去做的。有時候說服得了身體跟著做,但心卻並非百分之一百甘心情願地去做。躲在這些微不甘心情願背後原來是傲慢。看見自己的傲慢,這個感覺實在並不好受,並且需要點勇氣。承認自己的傲慢,如實地去看見,不逃避,就去感受那種難受感覺。之後,發覺這只不過是一種習氣而已。能夠看見自己的習氣多好﹗感恩這只不過是內心所呈現的一些習性反應而已,並沒有在行為上帶給別人苦惱;感恩老師給了自己這個學習機會。

一本整合佛法與瑜伽的書

  由於本人文筆淺陋,經驗不足,只是東湊一點、西湊一點來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與體會,雖然體會到瑜伽與佛法實在有不可分割的地方,並且能夠相輔相成,但瑜伽與佛法的關係,實未有能力作較有系統的介紹。最近無意中發現一本整合佛法與瑜伽書──《正念瑜伽》。作者法蘭克•裘德•巴奇歐是一位跨越宗教的牧師,曾追隨一行禪師修行多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瑜伽老師。作者在美國各地教授「正念瑜伽」,在書中有他個人經驗的分享,並以《出入息念經》(《中部》第118經)的「四念處」為基礎,教導我們用身和心來修習瑜伽。

  感恩佛法能夠在西方國家的流佈,感恩各種因緣條件聚合,讓兩千多年前佛陀的教導能夠在今天透過現代的語言,以另一種方式展現。《正念瑜伽》是一本文字流暢、圖文並茂的瑜伽書。無論已經修瑜伽或者未曾修習瑜伽的禪修者,這是一本很值得參考的書籍。

如未能在一般書店中找到,可到網上書店(香港書城www.hkbookcity.com)郵購。

《正念瑜伽》(Mindfulness Yoga : the awakened union of breath, body and mind)
作者:法蘭克•裘德•巴奇歐(Frank Jude Boccio)
譯者:鄧光潔
出版:橡樹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