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禪修路
活在當下  鹿
 
  記得小孩時代,害怕童話故事中的巫婆,因為成年人說:若然頑皮的話,巫婆今晚會來捉你。成年之後,再聽到巫婆的故事時,當然不會有絲毫害怕,一笑置之。

  有趣的是,在心的運作而言,一個童話故事,為什麼會令小孩感到害怕呢?皆因無知的心會不自覺地給力量予一些虛構而不真實的影像(mental image),使它真實,繼而活在(住於)這影像,被這影像所驚嚇。驚嚇時,巫婆像是真的,其實它從來只是腦海內空無一物的影像。害怕它,亦即是被自己的心所虛構的影像欺騙。

  驟耳聽來,只有小孩才會這麼愚昧。若仔細檢查這心路歷程,卻發覺原來一天之內,自己已不知有多少次回復小孩時代,被自己的心所虛構的影像欺騙,還不知道。

不據心的記憶、影像或膨脹而為

  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吃午飯時,記起上午在公司工作的電話談話,與對方有不愉快的爭論,覺得對方很固執,但在公事上又有責任說服他,於是想起下午須再致電給對方,再嘗試說服他,他卻又強詞奪理……忽然間察覺到沒有胃口吃午飯,但也勉強吃下去,心情(心的狀態)既有點激動也有點擔憂。

  表面上看,令自己食而不知其味的是別人固執的行為,其實卻是自己執住自己心內的記憶或影像不放,固執的卻是自己。腦海內關於上午電話中的談話或爭論,只是記憶。記憶的內容是資料,可運用這些資料,但不要誤以為記憶的內容現正在發生,它事實上已經過去(past),現不存在。腦海內關於下午再致電給對方並再爭執,這是心虛構的影像,是還未發生的將來(future),現亦不存在。就算到時真的有爭論,到時爭論的情節與想像中爭論的情節亦不可能一模一樣,只是心把一件未發生的事膨脹。但心卻會不自覺地給力量予這些記憶、影像或膨脹,把它們真實化,繼而活在(住於)這不真實之中。當活在它們之中,就像真的正在與對方談話或爭論,完全不知道這一刻所吃的飯?是什麼味道,只感到激動或擔憂。這些激動與擔憂,不是源於別人或外間的事情,也不是源於面前的飯?,而源於心活在(住於)記憶、影像與膨脹之中。

  佛家的其中一個智慧是看穿心的虛幻,明白到這些記憶、影像與膨脹的內容此刻並不真實,那又何懼之有?禪修(修心)的其中一個訓練,便是學習每當覺察到心活在(住於)記憶、影像與膨脹時,無論覺察到時已經活在它們當中多久,都友善或輕輕地提醒自己觀察或拆穿它們的虛假或虛幻,繼而不繼續活在(住於)它們當中,把這些虛幻放開、放下,返回現實。


據實況而為

  返回現實的意思是當然還須處理這件未完的公事,但不是邊吃飯邊思考問題,因為這麼不專心做事,只會令兩件事情都辦不恰當:食而不知其味和胡思亂想地擔憂公事。

  禪修的訓練是吃飯時,專心吃飯;處理事情時,專心處理。吃飯時,不思考公事,專注吃飯的過程,味道飯菜,覺察食量是否適度,不過餓不過飽。吃完飯後,放下雙筷,閉目休息三數分鐘,然後把心專注思考如何處理這件公事。思考時訓練心不活在(住於)過去或將來,而活於實況。意思是不懊悔已經發生但已過去的事情,也不擔憂或膨脹未發生亦不存在的事情,而是思考:既然事情已經發展到此時此刻的處境,又如何可運用經驗來處理和經歷它。就以上述的例子而言,思考既然已嘗試說服對方但不成功,有否另一個方法去表達自己意見?他不接受自己的意見的理由是什麼?自己有否固執?最後就算不能達成協議,又如何可將損失減低?訓練應變和經歷不完美的處境。

  邊吃飯邊思考易「胡思亂想」,即據心的記憶、影像或膨脹而擔憂,活在(住於)虛幻之中。思考時專心思考,才可訓練「正思維」,即據實況而為,活在實況之上。

  禪修的趣味不在於冷靜或平靜處理事情的成果,這只是禪修的副產品。正產品是透過經常觀察與了解自己心與身的運作,自然而然看穿或拆穿心的虛假或虛幻,培育心的成長、成熟和進化(evolution of the mind)。像成年人自然而然不會害怕荒誕的巫婆一樣,成熟與智慧的心自然而然不會害怕記憶、影像或膨脹。


知道當下此刻心正在想什麼

  在共修班中經常聽到一頗普遍的問題,亦是自己初學禪修時曾多次發問的問題,就是:若凡覺察到心在想過去或將來,都提醒心回到當下現前情況,並不實際,因為有時候是需要思考過去或計劃將來,怎可能只顧現前這刻?答案是:活在當下並不是指不可以思考過去或計劃將來,而是若正在思考過去的話,便「知道」此刻正在思考過去,若正在計劃將來的話,便「知道」此刻正在思考將來。

  為什麼重點是知道此刻正在想什麼?若不知道此刻正在想的是什麼,便容易迷失於思念當中。迷失時,就像此刻正在與某人對話或爭辯,其實是與腦海內的影像或虛構的情況對話或爭辯,亦容易會生起憤怒或憂慮等等情緒,事情卻一點兒也沒有處理。相反,若心覺醒地知道此刻正在想什麼,便可繼續觀察與了解思考的傾向是在胡思亂想,還是在正面地思考事情。若覺察到思念正在負面地懊悔過去或憂慮將來時,便可友善地與輕輕地提醒自己正面地向過去學習或如實地計劃將來。若覺察到思念正在如實地回憶往事或有建設性地計劃將來,便容許這些思念繼續,並繼續檢察這些思念的進展。久而久之,心活在實況的時候便會遠多於活在虛幻的時候。

  還有,若覺察到當下此刻的思念正住於一些唯心所造的概念,例如對錯、順逆、難易、公平/不公平、應該/不應該等等,便友善地與輕輕地提醒自己放下這些概念。同樣,若覺察到當下此刻有情緒或貪瞋癡生起的話,便友善地與輕輕地提醒自己不盲目跟隨這些情緒或貪瞋癡行為。而是隨現況與戒定慧而行為。至於為何須放下概念與如何不隨概念、情緒或貪瞋癡行為,前期數篇文章已提及,現不重複。


知道當下此刻身正在做什麼

  除了學習知道或觀察當下此刻心所想的是什麼,也須學習知道或觀察當下此刻身所做的行為是什麼。舉例,縱使此刻的思念是在正面地思考事情,但此刻身體的行為是正在吃飯或步行,那便先放下這些思念,專心吃飯或步行。飯後或步行後,才思考事情。學習不分心,吃飯時專心味道飯菜,步行時專心留意路面情況,思考事情時專心思考,工作時專心工作,休息時專心休息。這麼樣心與身才有機會經歷覺醒與清晰,不混亂或散漫。

  曾有同修問一頗有趣的問題:野獸疲倦時睡覺,肚餓時獵食,不懊悔過去,不擔憂將來,那麼牠們是否活在當下?答案是否定。牠們只是盲目跟隨情緒或貪瞋癡走。人是有智慧的動物,則須訓練疲倦時,先覺察此刻身處的境況是否適合休息,若正處於公司工作,便不盲目跟隨疲倦走,不疏懶,隨此刻的實況繼續工作。工作時,不住於順逆或難易等等概念之中,專心運用經驗處理、應變與經歷當下現前的公事。午膳時或放工後才休息,休息時專心休息,不記掛公事,才是活在當下。相反,若不知不覺地在不適合的情況打瞌睡,或一邊工作一邊抱怨當下現況,便是沒有活在當下,而是活在習性中。同樣,肚餓時先覺察此刻的處境是否適合進食,並在進食時專心味道飯菜,覺察有沒有過餓或過飽,不狼吞虎嚥,才是活在當下。智慧(wisdom)與覺醒(awareness)是活在當下的基礎。

祝各位耐性地培育活在當下的慣性。


“In short, meditation is when we are fully aware of what is happening in our mind and body.”
  ── Antoine Marten

簡單而言,禪修是覺醒地知道心與身現在發生什麼。
  —— 東尼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