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的治療力量
 
Ven.Thanissaro Bhikkhu 譚尼沙羅尊者著    學佛孖寶譯
 
  佛陀好像醫生般治療人類的心靈疾病。他所教的修行道路好像針對受苦心靈的療程。最早期的典籍已經如此理解佛陀及其教法的意義。今天這種看法仍有針對性。人們時常宣揚佛教的禪修為一種治療,亦有心理治療師建議病人嘗試接受禪修的治療。

  但是經驗證明僅是禪修不足以提供一套整全的治療,還要有外力的幫助。現今的禪修者受到大眾文化的戕害已經失去止觀修習所需的彈性、持久力及自尊,禪修亦不能達到真正的治療目的。很多老師發覺這個問題後把它歸咎於佛陀的道路不能滿足我們的特殊需要。為了補足這個缺失,他們嘗試利用其他輔助性的禪修技巧,如神話,詩歌,心理治療,社會運動,SWEAT LODGE,哀悼儀式,甚至打鼓等。其實問題可能不是出在佛陀的道路有什麼缺失,而是我們根本沒有遵照佛陀的整個療程接受治療。

  佛陀的修行道不單包括正念,正定及觀照的修習,還包括以五戒為首的善行的修習。事實上戒律是修行上的第一步。現今人們傾向將五戒貶為“主日學式”的陳舊文化守則,不再適用於現在的社會。可是這種看法忽視了佛陀視戒律為針對受創心靈的療程不可或缺的部分的本懷。戒律尤其是為了對治缺乏自尊所覆藏的兩個隱患,即後悔與否認。

  當我們的行為未能達到標準時我們會(1)後悔所做的行為或(2)作出兩種否認中的任何一種:(a)否認我們曾經作出的行為(b)否認評價標準的妥當性。這些反應都是心靈的創傷。後悔是敞開的傷口,稍稍觸動亦會很痛苦。否認則是傷口周圍已硬化,扭曲的疤痕。心靈受到上述的創傷後不可以安住於當下,因為心會覺知坐在未包紮的、外露的傷口上或是處身於結痂的肉瘤上。當心被迫處身於當下,它只能變得緊張,扭曲及片面。心在這時的觀照亦只會是扭曲及片面的。只有當心能夠從創傷及疤痕中解脫,它才能安住於當下,並達至無謬的識別。

  這時五戒的重要性變得清楚起來。守戒是為了治癒心靈的創傷和疤痕。正面的自尊心從依遵守則中產生。五戒的施設正好提供了實際可行,清楚明確,符合人性及值得尊敬的行為守則。

  實際可行:五戒所訂的守則很簡單,不殺生、不與取、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依循這些守則生活是絕對可行的。雖然不是容易甚或會帶來不便,卻總是可能的。有人將這些行為守則演譯得較為高尚,例如將不與取戒解釋為不濫用地球資源。但即使作出這種解釋的人亦得承認根本沒有可能依循這條守則。任何人曾經與心理受創者共處都會發現不能達至的行為標準只會帶來創傷。人們如果能夠通過少許努及正念來守持行為的標準,他們會認識到自己有可能達至這些標準,從而他們的自尊心亦會大大提升。然後,他們就會有信心面對更高難度的挑戰。

  清楚明確:五戒中沒有任何“如果”,“以及”或“但是”。換句話說,五戒提供了清楚的指引,絲毫沒有藉辭推卻或不老實地實行的餘地。所有行為不是符合五戒就是違反五戒。再者依循這些守則可帶來健康的生活。要照顧子女的家長都知道,小孩雖然會投訴一刀切的規則,他們其實感到比在含糊不清或可商討的規則下生活來得有安全感。清晰的規則不容許未明言的議題以走後門的方式進入我們的心靈。例如,如果眾生的存在對你造成不便是開許殺生的理由,則你只是將你的方便置於對眾生的悲心之上。方便將成為你未明言的準則。眾所周知,未明言的準則是滋生虛偽與排斥的溫床。相反如果你能夠依循五戒的標準行事,則正如佛陀所說你將為所有眾生帶來絕對的安全。在任何情況下,無論是那麼的不便,你都不會奪去眾生的生命。至於其他戒律,你將為他人的財產及男女眷屬帶來絕對的安全,及使人際的溝通充滿誠意與正念。當你知曉在這些事情上可以信賴自己,你將會具足一份健康的自尊心。

  符合人性:戒律對持守的人及他周圍受影響的人來說都是符合人性的。如果你遵守戒律,你就能隨順業果法則。業果法則說明當下有意的思想,語言及行為等的選擇皆是塑造我們世界經驗的力量。就是說,你不是無關重要的。你在家庭、工作及娛樂中的種種抉擇都發揮著對周遭世界的影響。同時業果法則可以借助當下現在的自覺行為來量度自己是否活得如法。這個量度標準完全在你控制之內,不須要依賴你的樣貌,氣力,智力或財力。也就是說當下的業果比起過去的業果重要得多。同時這個量度標準不會使你有罪惡感亦不會使你為過去所作的過失而哀嘆。相反這些戒律讓你專注於此時此地的,活在當下的種種機會。如果你和守戒的人共同生活,你會發現與他們相處不會令人失信或恐懼。他將你追求快樂的意願視為與他一樣。他們的個人價值不在於得失成敗。他們說要在禪修中培養慈心與正念,你就能在他們言行舉止中找到慈心與正念。因此戒律不單培育了心智健全的個人亦成就了健康的群體,即一個互相尊重對方自尊的和諧社會。

  值得尊敬:當你決定依循行為守則前,你會找出這些守則是屬何等人的及這些守則從何而來。因為事實上你參與到這群人中成為一分子,爭取他們的認同並接受他們是非對錯的標準。這時你不能找到一個更佳的團體,這個就是佛陀和他的聖者弟子。五戒又叫“契合聖者的守則”。佛典中記載聖者不會簡單地因多數人接受而依循戒律。聖者們以生命作證找尋通往真正快樂的途徑。他們親眼看到所有說謊行為都是病態的,而除了穩定及具承諾的關係以外,與別人發生性關係只會或遲或早帶來不安全感。別人也許不會因為你守持五戒生活而尊重你,但是聖者們肯定會這樣做。而聖者們的尊重比其他任何人的都來得重要。

  可是很多人感到要參加這個無形的群體只能帶來無用的慰藉,尤其是他們根本未遇見聖者。要在一個嘲笑慈心與無私施與的社會中行持這些美德的確很難。周圍的人只會看重性慾的爭鬥及爾虞我詐的商場勝利。此時佛教團體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們公開地與主流文化的非道德趨向劃清界線,而且友善地宣稱它們珍視慈心與自我克制。因此它們提供了一個健康的環境使有需要的人可以全心全意地接受佛陀所開示的治療,即專注力的修習和對善行所應作的抉擇。當我們處身於這環境時,禪修不再需要神話或假裝來支持,因為禪修可以處身於實在的合乎戒律的生活中。這時你觀照自己生活所持守的規則,舒適地進行吸入和呼出。不用再想像成一朵花或一座山,你只是一個整全的,負責任的人。如此而已!

  (譯自NOBLE STRATEGY第2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