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思
接觸──智慧的泉源  
 
  處理事情,總有不遂意的時候,而煩惱亦會很容易在這個時候生起。因此,人總會逃避處理困難的事情。

  這種因怕麻煩、怕煩惱而逃避處理困難事情的情況在修行道上也可看到。事實上,怕麻煩、怕煩惱乃人之常情;但有些修行人卻逃避面對一些普通的日常生活事情,甚至聲音也不願聽到,人也不願多見。這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心在遇到外境時產生波動,為了保持心的穩定,他們選擇逃避?不看、不聽、不想。他們以為沒有外境的挑動,心就可保持穩定,而智慧就可因而生起。但事情真是這樣的嗎?逃避,當然會避免了因外境所挑起的波動,但由內境所挑起的波動仍是避不了!況且,波動本來是一個學習機會,它讓我們認識自己的心?它的執著、它的貪瞋癡,它的運作機制、它的真面貌。在認識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懂得如何修心,而最終,圓滿的智慧因而生起!

  在修行路上,我們有時需要摒絕外緣,進行隔離式的特訓。但這種隔離式特訓只是短暫的和階段性的。外境,不能經常逃避,我們必須要面對外境,因為:接觸是智慧的泉源!

  如果我們住在非常安靜沒有什麼生起的地方,智慧能生起嗎?我們會覺察任何事嗎?

  如果我們責怪聲音,那麼,有聲音的地方我們就無法寧靜了;我們認為那個地方不好。無論哪裡有色,我們便說那裡沒有寧靜;如果是這樣的話,要找到寧靜,我們必然要當個毫無知覺的盲聾之人了。

  如果人是盲或聾的,便不會有雜染煩惱升起來了。會是這樣子的嗎?

  假若是這樣的話,那麼瞎眼和聾啞之人必然是開悟的。

  佛陀教導我們去了知六根——我們的接觸之點。眼睛接觸形象並且傳進去變成色,耳朵與聲音相接觸,鼻子與香相接觸,舌頭與味相接觸,身體與觸覺相接觸;因此明覺生起。明覺生起的地方,就是我們應該注意和如實見到事物的地方。如果我們沒有了知這些事物的真實樣子,我們將不是喜愛它們就是恨它們。這些感覺生起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開悟,智慧能夠生起的地方。

  《心靈的資糧》第124,127,130,131頁  ——阿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