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思
莫 等 待  
 
  在家的修行者遇到工作的困難、家事的煩擾、生活的糾纏時,由貪嗔痴引起的情緒總會生起。

  不同的行者面對自己的「心隨境轉」會有不同的反應態度和解說:

「在家的生活實在太多逼迫了,修行是不容易的。」
「家的擔子實在太重了,待我的兒女長大才修行吧。」
「我這份工作太忙了,待我轉換了另一份工作才修行吧。」
「在家是不適宜修行的,待我有機會去出家才切實修行吧。」

  雖然有不同的解說,但只會有同一的結果:放任情緒的波動,不覺察自己的言行,對自己的貪嗔痴總是得過且過。

  現實告訴我們:我們不能等待「適合修行」的環境出現才切實修行。否則,修行將會成為自己終生難圓的一個夢!

  修行,不能給予壓力,但也不能給予藉口。我們要做的是:在自己處身的環境中努力去覺知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心念。還要的是:去細嚐周遭人事的無常。

  這樣,就是修行,我們還要等甚麼才去修行呢!

  雖然生活中仍有忙碌與糾葛,但是我們知道它們的本質,便不會再執以為真。就像與小孩相處,他們常說:「媽!看這個。爸!我想要那個。嗨!看看我。」父母於是對他說:「喔!當然,好!」但是卻不會將它放在心上。你回答是為了讓孩子感到快樂與安全,但是你的心並不會受到影響,因為你有完全不同的思惟模式。因此,你可以善盡家庭與世俗的義務,做你應該做的事,卻不會隨波遂流。你的目標是寂滅與離染,而非屈從與糾纏。這就名為圓滿的成就與受用,即使擁有資產,你也能如實覺知,知道如何使用與駕馭它們。

  《森林中的法語》第77頁  ——阿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