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與禪修   
 
  雖然沒有想過要學習瑜伽,但在葛榮導師帶領的禪修營中每次都會有瑜伽的環節,因為參加禪修營才開始接觸瑜伽。為什麼瑜伽會是禪修營中的一個項目呢?那時候心裡以為在密集禪修營中,盤腿打坐的時間太長,做瑜伽的作用是舒緩一下打坐的疲累吧。但有很多次都發覺做完瑜伽之後反而覺得肌肉更加酸痛,雖然不太願意做瑜伽,因為覺得該要尊重禪修營的活動安排才去參與。想到要學習放下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只去做當下要做的事情,所以每次都會嘗試用心去修習。

  記得在第一次參加禪修活動的瑜伽時,帶領的老師一邊在示範瑜伽式子的動作,會一邊介紹每一個式子對身體的好處,例如這個式子對消化系統有好處,這個式子能夠治療什麼疾病……當時是半信半疑,但感覺到做瑜伽的目的是強健身體的。

  後來有另一個老師帶領做瑜伽。……為什麼這位老師說不告訴我們所做的式子會對哪一個器官有幫助的,可能這位老師的經驗不及之前的老師,不過這個老師的式子卻做得比那位老師好。

  又有另一位老師只是微笑著帶領我們做一些很簡單容易的式子。……做瑜伽不該是這樣的吧,這似乎是做柔軟體操。
後來又有一位老師帶領瑜伽,這位老師的帶領方法是輕鬆柔和的,做完之後不覺得辛苦。……原來做瑜伽是可以很舒服的。於是下次拗得
腰酸骨痛時,內心又會有抗拒。為什麼要做得那樣辛苦……

  有時候一些有難度的式子,跟不上做不來時,便認為做瑜伽是很難的,不該現在一把年紀才做瑜伽……

  那時候總是帶著“過去”來做瑜伽,沒察覺到當下的心都是往外跑。在修習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去比較、批評、埋怨和壓迫。

  現在才明白到由於平時沒有修習,偶然才做幾次瑜伽,做的時候只是一心想要做到完美的式子,而忽略對身體的友善、沒有照顧身體的感覺,壓迫著身體去做,結果做完之後,反而感到肌肉酸痛,所以不能夠對瑜伽產生興趣。

  後來看見好幾位一同學習禪修的同修都跑去學習瑜伽,心裡的想法是瑜伽和氣功的作用都是鍛練身體,令身體能夠健康些,不會那麼容易生病吧。但想到人生苦短,身體始終是會老病死的,心是煩惱的根本,修心才能夠斷除煩惱。修習瑜伽、氣功反而容易執著於身體,即使把身體鍛練得多好,它終逃不過老病死的自然定律。生活中要面對的憂悲苦惱夠多了,加上時間上的分配,還是把心鍛練好,才是學佛修行的路向。雖然看見別人去學瑜伽,但也沒有想過要去學習瑜伽。由於喜歡參加禪修營,於是繼續被動地去修習瑜伽,但只是禪修還禪修,瑜伽還瑜伽,禪修和瑜伽是兩件事情。
   
  後來在修習慈心禪的時候,唸到願自己健康時,察覺到其實自己並不懂得照顧身體這個好朋友,也沒有顧及這個好朋友真正的需要。光是坐著祝願它健康,它是不會自己健康起來的。身體是需要適當的運動,想到瑜伽是一種最方便和在家裡也可做到的運動,於是便把在禪修營中所學習到的式子練習起來,並學習友善地和身體溝通。

  另一方面更感恩的是,得到一位同修常常分享她修習瑜伽的經驗和給予的提點,再拿來和自己的經驗對證,漸漸地明白到禪修和瑜伽是可以沒有分別的,瑜伽就是禪修。禪修不是局限於閉起雙眼,盤腿打坐,重點是如何能夠活在當下。帶著正念和慈心來修習瑜伽,持續地覺知著身體的移動和感覺的變化不就是已經是在禪修了嗎,這正正便是身念住的禪修法。做瑜伽時一起禪修,那無需要騰出另一些時間來做運動了,一個多小時又可以訓練到心又可以運動到身體,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在修習瑜伽時所掌握到的方法,更可以帶到日常生活中去,身體是不停地移動的,這種覺知著身體移動的修習方法,由於要覺知的對象比較粗顯,所以較出入息念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修習,而且活潑自由。一位泰國禪修老師隆波通所教導的禪修方法 動中禪,就是要不斷地覺知身體的動作,隆波通說只要不斷地覺知身體的移動就能夠斷除一切苦惱。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常常做得到,但只要記起將心帶回當下身體的感覺中,便會感到平靜安詳,在生活中禪修便變得實在了。有時候修習完瑜伽之後再去坐禪,會更容易專注在呼吸上。

  禪修要做的“活在當下”雖然是很簡單,但卻不容易。活在當下就是覺知著當下所發生的事情,當下所發生的事情就是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內心的各種思想、情緒感受和身體的感覺等。閉目坐禪容易昏沉、難於察覺;更容易捲入過去或未來的思緒中。修習瑜伽就不會遇到昏沉的問題。在修習過程中覺察著身體的鬆、緊、冷、暖、熱、涼、酸、麻、痛、痕、癢、脹、脈動等,每一種感覺都不同,隨著身體的移動而變化,只是去覺知道這些感覺便能夠使覺察力強化。動作配合著呼吸,更容易將心安住於當下,帶來內心的平靜和空間。當內心處於平靜和有空間的時候,有情緒生起或身體上不舒服的感覺出現時,便較容易去接受和包容,不去抗拒它們,讓這些情緒和不舒服的感覺自然地消失。以前執著於“禪修是不應該追求平靜的”這個概念,更害怕跌落這個修行陷阱而忽視禪修所帶來的平靜和喜悅。現在明白到刻意地讓身心保持平靜和諧並不是一種貪欲,因為不知道下一刻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苦一定會生起,若內心是平靜和有空間,當苦生起時便能夠有力量去包容和接受,若不能夠接受苦,自己是沒有能力再往前去探索。

  修習瑜伽時,有時候會察覺到這個身體不是“我的”,我只能夠感覺到它的感覺,但它的感覺變化,要麻要痛卻是身體的事,我是不能夠操控它。當下我的腰只能夠屈曲到這裡,就只能夠到這裡,這個身體原來並不是隨心所欲的。有時候不自覺地以為這個身體是自己所能夠操控的,煩惱便生起了。例如看見別人的式子做得好時,想要自己的身體也能夠做到,但又做不到時,內心便會有憤怒,沮喪、羨慕甚至有妒嫉的情緒,這些在內心微微一閃而逝的習氣,實在是不容易覺察得到的。

  雖然老師說不要強迫自己的身體,但要努力、要完美的習性又往往令自己忽略了當下身體的實際狀況,身體的柔軟度、筋腱的鬆緊並不是每次都一樣,之前身體可能可以壓得較低,這次卻做不到,於是便壓迫著自己的身體去做。某個曾經做不到的式子,經過一番練習之後,能夠做到了,內心便會暗自高興,但很快又期待下一個較有難度的式子。這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反照嗎?

  修習瑜伽後,身體變得較為柔軟有力,便以為只要付出努力,便能夠改變自己的身體,而沒察覺身體變得更柔軟,式子做得更好並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只要不修習一段時間,身體便會僵硬。遇做到一些簡單容易的式子時,便會覺得無聊、沉悶。

  當老師說到跟著下來要做的式子是自己有信心做到的,心裡便微微喜歡,但是跟著下來要做的式子對自己來說是有難度的,便會不高興。心的習性就是喜歡、不喜歡、或對這些喜歡或不喜歡全無覺知,當友善地去覺知到身心種種的變化和內心的對話時,修習瑜伽便變得有趣味了。

  若能做到全心全意活在當下,專心聆聽著老師的指引來修習時,自我感亦會消失。身體跟隨聲音的指示移動著,沒有過去的思想、沒有未來的思想,只有當下身體的感覺,身體由放鬆變為緊張,由緊張變為放鬆,一鬆一緊的感覺變化,疲倦、酸痛、麻痺感覺的生起和消失過程,式子與式子之間的緊張之後那種放鬆舒服的感覺要留也留不住,覺察著心跟隨著身體的感覺而變化,覺察著心對外間環境變化而生起的變化,無常變化是當下能立即體驗的,自我感不存在時的解脫自在也不是遙不可及,這些在修習瑜伽的過程中是能夠體驗得到的。

  當放下對式子的要求,帶著正念和慈心來做瑜伽,便能夠享受瑜伽。即使一些簡單的式子也不會感到沉悶,甚至會帶來輕安,這些感覺有時候在修習完瑜伽之後仍能繼續延續,身和心都能夠感到輕快自在,念力和定力都能夠得到強化。修習瑜伽後和身體的距離接近了,對身體的感覺會變得較為敏銳,身體是崩緊還是放鬆的會較容易覺察得到,更覺察到身和心是互想影響的,身體放鬆時,心便會放鬆,身體是緊張時,心亦是堅實的。有時候太專注去做某些事情,壓力生起了也不知道,這時身體的感覺便會告訴我。更發現不同的情緒生起時,身體上會有不同的感覺。正如葛榮導師所說,這個身心真的是一個玩具,和它常常在一起會有很多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