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證心中的真理 ──佛教SAMVEGA及PASADA的義理
 
Ven.Thanissaro Bhikkhu 譚尼沙羅尊者著    學佛孖寶譯
 
  很少人會將佛教視為關注人們情緒的宗教。原始佛教被形容為專注於掌管理智與認知的腦部左前方的宗教。可是當我們細心審視原始佛教的傳承時會發現在始創時期,實有一深邃的感情內核作為它的推動力。

  讓我們重溫少年悉達多王子的故事。他如何首次遇到老、病、死及遊行的森林修行者。由於少年王子心中的直接,真摰的感情,這故事一直都是佛教傳統中打動大眾心扉的篇章。悉達多王子看到老、病、死的絕對恐怖性,把所有逃離佈畏的希望寄託於森林修行者的身上。佛家詩人ASVAGHOSA描述少年王子的朋友及家人如何勸解他並巧妙地重述其他人提供的確立生命價值的忠告。可是王子清楚地知道如果聽從他人的忠告,他就是違背了自己的心。只有忠於自己純真的感情,他才會踏上正道。這是一條出離俗世社會價值,導向超越生死限制的覺悟之路。

  很難從世俗意義上說這是一個肯定生命價值的故事。但這故事卻肯定了追求純粹喜樂的純樸感情。這股渴求的力量來自背後的兩種感情,即巴利文中的SAMVEGA和PASADA。雖然很少人聽過,但他們是佛教傳統中最基礎的感情。這兩種感情不但推動少年王子追求覺悟,即使在他成佛後,佛陀亦教導他的弟子每日培育它們。事實上,佛陀處理這兩種感情的卓越方法,應當是他的教導中對今天人類文明最有貢獻的部分。

  SAMVEGA就是少年悉達多王子在初遇老、病、死時的感覺。這個詞確實很難翻譯,因為它蘊含了複雜的意義。它最少同時包括了三類不同的感覺。首先是伴隨著領悟到一般生命的不足取及無義而來的震驚,慌張及疏離。其次是一種提撕向上的自覺,發現到自己以往所無視的同流合活,自鳴得意與愚不可及的生活方式。最後焦焯的急迫感在找尋一條脫離無意義輪迴的出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在不同時候經歷這些感覺。可是卻沒有一個適當的詞語可以完滿地表達這三種感覺。如果能有這個詞語,那就方便多了。也許這就提供了將SAMVEGA這個詞引入我們的語言中的充分理由。

  除了僅僅提供一個方便使用的詞語外,更重要的是佛陀提供了一個有效處理這些感覺的方法。相反現代文明將這些感情視為威脅,而未能妥善地處理。當然不僅是我們的文明感受到SAMVEGA的威脅。在悉達多王子的故事中,他父親對少年悉達多王子發現實相的反應就是大多數文化企圖處理這些感情的最佳寫照。父親盡力說服王子使他明白他想達至的快樂的標準實在訂得過高,根本不可能實現。同時,父親利用眷屬及聲色犬馬來引開王子的專注。父親為王子安排了一段美滿的婚姻,為他建造了供四季享用的宮殿,為他購買了最好衣飾和美容品,舉辦了不間斷的娛樂節目,並為王子提供了僕從。國王給予僕從豐厚的報酬,確保他們能夠為服務王子時帶著起碼的喜悅的外表。總而言之,國王的策略就是要王子降低他的目標,轉而尋求一種不是終極亦非純淨的喜樂。如果王子生活在今天,父王則會有其他的工具幫助他舒緩王子的苦惱,如心理治療,宗教輔導等,萬變不離其宗,基本的策略仍然是引開王子的專注,削弱他的覺知並使他安定下來,成為適應社會又對社會有貢獻的一個人。

  可幸具有獵鷹般銳利目光及獅子般勇毅氣魄的王子不會臣服於這種策略。復次,王子有幸生於一個能夠提供機會讓他解決SAMVEGA問題的社會。

  象徵踏上解決問題第一步的就是悉達多故事中王子所遇到的第四個人,即遊行森林的修行者。王子通過與在家生活的局促及滿佈凡塵的路徑比較,清楚見到修行者如天空般廣闊的自由生活。這條自由之路讓他可以有機會尋找生死問題的答案並使他可以安然度過“如打磨過的貝殼一般清淨”的生活。

  王子這時所感受到的情緒叫PASADA。PASADA跟SAMVEGA一樣都是一組複雜的感覺。我們通常將它翻譯為“明亮與清淨的信心”。這種心理狀態使我們免於從SAMVEGA轉向氣餒。故王子取得了對自己困境的清晰理解,並具足走出困境的信心。

  早期佛陀的開示坦然承認困境的根源在於沒有意義的生老病死的循環。佛陀不否認事物的實相,故不會叫我們瞞騙自己或視而不見。正如有導師指出,作為四聖諦之首的苦諦是佛陀給我們的禮物,使我們認識到痛苦的實相。苦諦確認了我們感受最深的直接經驗。相反其他很多傳統思想都極力否認這個事實。

  由此出發,佛陀早期的教法要求我們變得更靈敏,直至我們看到痛苦的真正原因不是外在的社會或其他人,而是內在於自己心靈的渴愛。佛陀又肯定了解脫輪迴的滅苦之道。通過發展潛藏於心內的寶貴質素,可從摒除渴愛而走向無死的狀態。由此可見,我們的困境是有解決辦法的,而且辦法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把握之中。

  再者,該解決辦法亦經受嚴格的測試。這顯示佛陀對自己如何處理SAMVEGA問題的自信。這是真正佛教的一個最吸引人之處。因SAMVEGA而得到啟發的人對試圖否定他洞見的說話己經感到厭倦。

  事實上,佛教不但有信心處理SAMVEGA的感覺,而且它是其中一個鮮有而能積極地貫徹培養SAMVEGA的宗教。佛教解決生命問題的方法要求如此專注的努力,只有具有強烈的SAMVEGA才能使修行中的佛弟子不會退回到舊日的習慣中去。因是之故,佛陀建議所有男眾和女眾,在家眾和出家眾,都應每天反復思維老、病、死及愛別離的事實來培養SAMVEGA的感受。同時,我們亦應藉自己行動的力量將SAMVEGA推進一步,走向PASADA。

  有些人具有強烈的SAMVEGA,想放棄所有干擾通向滅苦之途的社會關係。佛教不但給與了他們久經證明的智慧,而且為他們提供了僧團制度的安全網,使他們可以不用浪費時間擔心基本生活的需求。至於那些不能放棄社會關係的人,佛教開顯了一條既生活在俗世而又不為俗世所征服的布施,持戒和禪定的修行之路。循著這條路走當可提昇心靈的寶貴質素,從而導向痛苦的消滅。佛教的兩支會眾(PARISA)即出家眾和在家眾之間所具有的緊密及相輔相成的關係,使僧團不會成為無法適應社會或逃避塵世的人,同時在家弟子亦不會與修行背後的價值信念失去連繫。

  佛陀的生活態度培養成一種強烈的對生老病死循環的無意義感(即SAMVEGA),並創造出一條通向無死之路的PASADA。這條道路不但包括久經試煉的引導,而且亦創設了供養的辦法。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及社會所迫切需要的。當我們要將佛法引入現代化社會的主流生活時,我們亦要牢記佛教的其中一種力量源於它有能耐保持其中一條腿不伸進主流裡。佛教將修行比喻為從河的此岸過渡到彼岸去。

  (本文原載NOBLE STRATEGY一書第3至8頁,並經作者批准翻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