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問答   蕭式球
 
禪修對我幫助很大,我很想教我的小孩子禪修。若教小孩子禪修,應怎樣教和應注意些什麼呢?

:如果小孩子願意和父母一起坐禪,這是一件很溫馨的事情。小孩子坐禪的時間不用太長,十至十多分鐘是不錯的時間,如果他們有興趣,時間可以再加長;如果他們的興趣不大,可以一星期只做一兩次。修習的時候和他們一起坐,用導引式的禪修方法來帶導他們。

  慈心禪對小孩子特別適合,可用善願的方法首先帶他們向自己散發慈心,善願可按照他們的年齡、性別和性向來為他們“度身訂造”,如:“願自己健康快樂。……”“願人們常常愛錫自己。……”“願自己聰明、有愛心。……”“願自己得到好成績。……”等諸如此類的善願。其次帶他們向一些他們最關心的人如父母,兄弟姊妹,??,婆婆,他們的好朋友,以至家中的寵物甚至他喜歡的毛公仔等散發慈心,也可以為他們“度身訂造”另一些善願。最後帶他們向所有眾生散發慈心,如:“願所有眾生開心快樂。……”“願所有眾生和平共處。……”“願所有眾生聰明醒目。……”等等。

  當他們的慈心修習了一段日子後,可教他們以慈心來原諒別人的錯處和原諒自己的錯處;也可以教他們以慈心來帶起感恩心。慈心禪不但能令小孩子帶有善意地成長,更令他們的內心減少暴力、憤恨等不良的情緒。

  在修習慈心禪之前或之後也可以做一會兒出入息念。導引他們:“知道自己在呼氣,知道自己在吸氣。……”“輕鬆地呼氣,輕鬆地吸氣。……”若不做出入息念,也可以引導他們簡單地感覺自己的身體:“持續感覺著自己的身體。……”出入息念或感覺自己身體這兩種修習可為他們的內心帶來一些空間及有一個持續的覺知。

  每一個小孩子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性向,和平時教導小孩子一樣,平時家長越多跟他們溝通,越了解他們,在帶導小孩子禪修時便越容易取得更佳的效果。

:我看過很多有關禪修的書籍,但禪修究竟是什麼還是不很明白,可否扼要地說一說禪修是什麼呢?

:禪修是一個佛教的術語,巴利文是bhavana。Bhavana 一詞是“培育”的意思,意指“心靈質素的培育”,這就是禪修的含義。在原始佛教的教義中,禪修──心靈質素的培育可從兩方面來著手:一是去對治五蓋(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五種遮蔽心靈的東西;二是去培育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猗、定、捨),七種覺悟的要素。當一個人著手去對治五蓋和培育七覺支時,他的心靈質素就開始提昇,人生亦開始少受煩惱所束縳。

:我禪修了一段日子,現在發怒的時候不多,即使有怒火也會很快平息,而且我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常常買過多的衣物,我發覺生活過得比以前輕鬆了,但到了這個階段我就停了下來,沒有什麼明顯的進步,我應怎麼樣呢?

:很多在家的禪修者都有這種情況,禪修到了某個階段就沒有明顯的進步。因為我們是在家的禪修者,現代都市的生活緊張繁忙,而且在家生活有家庭的擔子,還有很多世俗事務要我們兼顧,這就是障礙心靈質素進一步提昇的原因。有時當遇上一些重大的生活問題時,心靈質素甚至還會退墮的,當然,當事過境遷之後內心是很快便會回復過來的。

  一個發心修行的人,當有了苦、集、滅、道的正見後,我們便有了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當有了禪修令自己進步的體驗後,我們便有了對治貪、瞋、癡的經驗。這時候我們是生活在法之中,生活在八正道之中的,這是人生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即使修行的進度慢了下來,貪、瞋、癡還是在逐漸減薄,逐漸失去它們的影響力的。

  一些十分發心的禪修者,他們雖然過在家的生活,但選擇少欲知足的人生方式,獨身的人生方式,少事少務的人生方式,或以覺悟解脫為首要目標的人生方式,所以他們的禪修可以有更快更多的進步。若自己不是以上類型的禪修者的話,我們需要有耐性,以一個長遠的目光來觀察自己的進步。

:有一次我在坐禪時坐得十分舒暢,整個人都很鬆,內心很清晰、很平靜,我從沒有過那種感覺,但之後的禪坐都不能達到那種境界,我應怎樣才可以再次達到那種境界呢?

:那是一種頗深的定境的體驗。有一些禪修者像你那樣,當坐了一節深定之後,就不容易再得到相同的體驗,原因之一是他們有一種期待心──“希望可以再有那一次的體驗”。生起期待心尤其是對善法的期待對一般人來說無可厚非,但在禪修之中,期待心是心內其中一種包袱,它輕則成為一種“覺”﹐障礙一個禪修者進入二禪;重則成為一種貪著,障礙禪修者進入初禪。所以,禪修者應不帶期待心來坐禪,不跟過往的體驗比較,也不跟別人比較,每次坐禪都是以“做日常功課”的態度來修習,只管正念當下或持續散發慈心,這就是最少心理包袱的禪修態度,也不會為我們帶來入定的障礙。

  另外我們要明白,禪修寶貴的地方,在於每一次禪修都會為自己的正念或慈心增添力量,這已是人生十分寶貴,十分有用的東西。我們應該懂得去珍惜這些容易得到而又十分有用的東西,至於深定的體會,對於業餘的禪修者來說可視為一種“額外”的得益,不用刻意去追求,當繼續禪修的時候它們亦會間中再次出現甚至常常都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