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慧
 
  雖然心是變化無常的,但只要給它空間,它便會平靜下來,一顆靜止的心是充滿智慧的。

  心有不同層次的智慧,亦有看不見的欲望和恐懼。當去看心時,會發覺它有時溫婉易馴,有時它又暝頑不靈,喋喋不休。無論心是怎樣的狀態,要做的只是靜靜地聆聽。一顆未純淨的心有不同的傾向。若能夠的話,去提醒心,當心有苦惱時用悲心去撫慰;當心有愚癡時,用慈心來包容、用捨心來放下;當心有智慧時用喜心去欣賞。若能夠好好地和心溝通和聆聽心時,它會告訴我們很多東西。

* * *

  當心一有抗拒和執取便在受苦了。心為什麼要抗拒和執取?因為它忘記了無常、苦、無我的道理而對自己的身心和外在世間有所渴求和期待。為什麼有所渴求,因為以為思想就是「我」。只要在無常、苦、無我的基礎上的思想是有意義的,但在這心態下又沒有什麼東西需要去想的;因為一顆柔軟、清明和開放的心,它會如實地接受身心和外在世界所發生的任何事情,沒有掙扎、壓抑和逃避。無需要擔心不去思想的話便會什麼都不知道,沒有思想煙幕的障蔽,心看到的會更真。這時的心雖然不會知明天該怎麼做,但它永遠知道跟著下來要做什麼。

* * *

  活在當下的心是沒有苦的,為什麼心不能活在當下?因為有思想,為什麼有思想?因為心想掌握和操控(掌握和操控自己的身和心及外在世界),為什麼想掌握和操控?因為有渴望,為什麼有渴望?因為有恐懼,為什麼有恐懼?因為有思想。就是這麼簡單心在惡性循環地受苦 ── 不斷地自討苦吃而不自知。

  心苦苦思索,傻傻地四處去找尋滅苦的方法。要沒有苦?不用去求教老師或在書本上尋找,當下就是心棲息的地方。只要返回當下,心立即便沒有苦。重要的是不要對思想認真,無論它對你說什麼。

* * *

  若心不再去攀緣,不再去追逐,不再去忙碌,願意停下來往內看看的話,會看見能夠知道的心在變化,所知道的客觀環境在變化,面對類似的景況,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內心反應,會問自己究竟哪一個內心反應才是真的呢?心會見異思遷,貪新忘舊,有時會雙重標準。為什麼想的是一套,但實際的行為又是另一套呢?思想和自己實際的行為總是有衝突的,原來看不見心內暗藏的恐懼。再看看別人,別人也不是一樣嗎?原來人人都在受苦。

* * *

  為什麼心總是在猶豫,還在四處張望,難於決定?因為它想要完美,想要做到最好,害怕自己未曾盡力。不完美,不是最好,未曾盡力又有什麼問題呢?「要完美」、「做到最好」、「要盡力」在鞭策著自己、驅趕著自己,讓心失去活力,讓心疲累、迷惘。「要完美」、「做到最好」、「要盡力」它們可能會帶來物質的成就,但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更浪費了寶貴的人生。

* * *

  心總是搖擺不定,此一刻的心可能是清明的,下一刻的心又會是愚昧的。愚昧的心會製造混亂,然後自得其樂,又自受其苦。清明的心會知道愚昧的心在快樂、在苦惱,但又無言以對。清明的心一出現,愚昧的心便會溜走,因為怕耍的把戲被看穿。清明的心總是對愚昧的心無可奈何,只會說:啊!原來是這樣的。有時候清明的心會躲在角落後面,由得愚昧的心在耍花樣,只是微微笑地看著愚昧的心在沾沾自喜。

* * *

  心的成長就像是一個盲人在遂漸恢復視力似的,這個盲人可能聽別人描述過世界上的風景是多麼美麗的,內心嚮往,於是尋找藥物並嘗試服用。最初心所見到的是仍漆黑一片,會對藥物產生懷疑,沒有信心。漸漸地藥物開始發揮功效,能夠看見少許的景像。

  因為從未有能夠看見的體驗,內心充滿了興奮和好奇,好想告訴其他還未能夠看見的人聽。雖然好想能夠看見多些,但又沒有足夠的視力。有時候矇矇矓矓的看見了一些東西,以為那就是什麼,但恢復了較強的視力時,看清楚才發覺原來那不是的。治療疾病需要吃不同的藥物,能夠恢復視力的藥物是正念、感恩和慈心。

  有時候忘記了吃藥,視力退弱,之前能看見的又會看不見。吃藥是要有份量的,吃得太多又會有副作用,吃得太少發揮不到藥性,那要吃多少才夠啊?每個人所需的份量都不同,那清明的心會讓我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