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與概念   禪氣鬼理
 
  未學佛禪修前,筆者有此一經驗:在街上有意識地思考藝術的問題,某念頭過後一、兩秒,當下筆者感到驚慌:「咦?怎麼剛才沒思想?」當時的筆者立即再拿個念頭來想,並在心中試讀街上招牌的字,以肯定自己的腦沒問題。

  禪修後,啊,當時的筆者錯誤認同「我思故我在」這概念,思想即我,我即思想,覺知自己沒思想那刻,不知自己的腦有否問題而感到很驚慌。

  坐禪後,曾多次經驗過整小時一念不生的狀態,沒手沒腳沒頭,甚至沒呼吸,有我沒我,理鬼它!其實生活中也會出現一念不生的狀態,只是在家人不能如坐禪般持續半小時或一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吧了。

  以前,很在意觀察他人的說話語氣、內容、表情、行為,以為可藉此了解他人的心。當求證於他人時:「你是否如此想?」、「你當刻是否有此意圖?」、「你當刻如此反應或有此感受是否因此理由?」嘿!撞板多多,有些人完全忘記事件,有些人不能確定自己的想法及感受,不知自己的意圖,有些人與筆者的分析南轅北轍,就算與筆者的分析推理接近又如何?更有些人因筆者一問才開始去反思,有些人也感到受威脅,如此經過幾年,來到一個時間,得出一個結論:「去了解他人的心是不切實際。」

  好啦,筆者轉移觀察及分析自己,仍觀察他人,大中小的經驗都不斷反思、不斷分析。

  禪修後,反思經驗仍繼續,分析經驗則減少了。從現在回看過去對經驗的分析,感到可笑,很多的「現在」回看很多的「已經歷的體驗」,分析觀點隨時日而轉變,那時分析錯了嗎?現在的分析是對嗎?根本沒有當時的分析是錯是對,也沒現在對當時的分析是錯是對,只是拿了個概念:「透過反思及細微的分析可了解自己的心」,去到一個時間發覺,不在了解心的實相而是在玩自己喜愛的分析遊戲。

  九九年前,基於經驗執了如此的觀念:「年齡與經驗及人生智慧成正比。」這因經驗而錯執觀念使筆者遇上非合此概念的人時,生起很多疑惑及不滿。最終發覺心靈興趣與年齡及經驗沒有直接的關係。

  直至二零零一年年中認識的兩個朋友,與他們的交往,才強使筆者發覺自己錯執上述觀念,並發現了個長久以來很執著及很深層的一個概念:「要盡吸智者豐富的人生經驗及出世的人生哲學。」這個潛藏而被掘出的觀念倒解釋了從以前到現在與友人發生的某些事情。

  1. 並非人人有出世的人生哲學,也非人人有興趣探討身心經驗
       一遇上對此沒興趣的人,筆者便會處於被動交往狀態;一遇上對此有興趣的人,筆者便因想「吸野」而纏著不放。
  2. 同一人也非時刻擁有離執的智慧
      當筆者發覺他們不在那個智慧的時刻,便會不斷追問他們的原因,這有時是很累人的。
  3. 有離執智慧的好朋友,可沒多時間及精力來讓筆者像個吸血鬼般去吸他們的經驗及知識
       筆者正正就是要求他們寶貴的時間及談笑風生論說經驗及知識的樂受。
  4. 除聖者外,誰可說誰人是智者或是愚人?
      自己認定的智者,他們強調自己仍在學習及超越他們自己;自己認為的愚痴者,在某時某刻卻可破自己所執的概念。﹝在自己一直都認為的愚痴者前,承認自己錯執觀念那一刻真是非常辛苦。﹞

  很多謝兩位朋友同時地出現,一智龍一蠢豬,智龍卻也不敢少看蠢豬,筆者此個不認是蠢豬,但又不高於蠢豬多少,離智龍更是遠未可及,也就放了這麼的一個執著。多謝兩位協助筆者掘出這個很深的概念及執著,也要感謝過往的朋友們的出現與過去。

  唔……筆者許是仍有一堆的錯誤觀念待放下,許是某師兄的一句話管用:「轉化慈•悲•喜•捨。」來,各位朋友,同修,願贈詩一首:

  人生正是有情界   強求無情非佛法
  苦樂來時習智慧   心病非病只名言
  反省乃是向前走   分析已是退步路
  體驗只在當下處   當下如何自心了
  言談經驗皆妄念   隨俗分享結善緣

  習慣使然,想學山林師兄正念而滿足幸福地吃飯啦;想學某師兄的「慈悲喜捨」地聽經驗分享而不出反應啦;想學好朋友執著於不執著啦;想學……唔,想學師父的一句話:「你當師父死的!」要學怎當師父死啦,更要學怎當自己死的,哈哈,一句禪詩:「骷髏無識眼初明。」

  還是祝願各位師父、導師、朋友、同修及一切眾生長住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