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路
﹙告別篇﹚ 凡塵客
 
 此刻高朋滿座 轉瞬各自西東
  不求庭院留風光 但願處處是道場

動人心弦是身教

  三月的一個睌上,參加了一個葛導師逝世三周年的紀念會。

  導師離去三年多,留給世上的是他的寶貴教法。但對於我們一班隨他學習多年的同學來說,他留給我們的還有一些回憶,微笑說笑的回憶,言行神態的回憶,一舉一動的回憶,待人處事的回憶。這些回憶是身教的回憶。

  身教是法的展現。導師的言行處事所展現出來的是慈悲興智慧的交融。身教給予人們的是溫暖、和諧、詳和、寧靜、信心、動力、鼓勵、啟發和智慧,是言教所不能給予的。此皆因身教並不能靠多讀書,多思考就可成就,那是要勤修戒定慧才可成就的。

僕僕風塵慈心行

  導師生前不遺餘力地協助眾生從憂悲苦惱中解脫 ── 教導禪修、參與佛教籍書出版工作、協助精神病患者康復、協助病危者面對病患與死亡、興辦孤兒院、為醫療機構籌募經費……

  生命的憂悲苦惱來自兩個源頭:物質的匱乏、心靈的匱乏。經濟發達的社會,憂悲苦惱多數來自於心靈方面 ── 空虛、寂寞、無目標、乏安全感、人際關係困擾、學業困擾、家庭問題、婚姻問題等等。而經濟不發達的社會,憂悲苦惱則多數來自於物質方面 ── 缺糧、缺醫、缺衣。

  導師的慈心行正是針對這兩個源頭而做的。人往往在物質充裕後就會面對心靈匱乏所帶來的憂悲苦惱。因此,有人認為解決心靈問題是最重要的,比解決物質問題究竟。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解決物質問題是最逼切的,物質問題的暫時安頓後才可以談心靈上的富足。

  導師曾說:“要是你真把慈心散發開去的話,將會看到在生活上、在社會上你會有很多作出慈心行為的機會。”

  這句話可作為修慈心禪是否圓滿的標準,因為慈心不是只在禪坐中作慈心觀想,也不是勉強自己去作慈心的行為。慈心是自然流露的心性。

前程各奔續修行

  每個人的性向與因緣都不同,所以每個人要走的道路都會不同。當年隨師學習的同學有人放下工作全力修行,有人投身推廣禪修工作,亦有人投身國內扶貧工作,而繼續在自己原有工作中努力的是佔大多數。但不管所走的是哪一條路,所演的是哪一個角色,所擔的是哪一個崗位,大家仍是不忘導師的教誨 ── 隨緣隨份隨力地在自己所屬的圈子繼續修行。

法無優劣路路通

  筆者本人有緣認識到多個宗派(南傳上座部、禪宗、淨土宗及密宗)的有修有證的朋友。在與他們的學習交流中,我認識到一個事實: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見解,有不同的入路,有不同的禪修方法,但他們的中心仍是「無常、無我與慈悲」對向的仍是涅槃。

  有些人喜歡把各宗派的修行方法作優劣的比較、難易的比較、快慢的比較、殊勝與否的比較、究竟與否的比較。但與各宗派朋友交流比較後所得的結論是:有些方法是單刀直入,直取實相的,但所謂優劣、難易、快慢、殊勝與否就要由修習者的性向與根器來決定,而不是由方法本身來決定。有些方法是於迂迴曲折的,而且往往是先由概念入手的,因而被評為非究竟的。但事實上,評論者並沒有全面整體地察看這些方法,因為這類方法雖由概念入手,但到達某一階段時,必然是會指導修習者放棄原先的概念法改為直取實相,以究竟為依歸。

  眾生有不同的根器,所以有各種不同的相應修行方法出現。如果是真的明了「眾生心」的話,就不會說某些方法不究竟,不用修呢!

紅塵路上好修行

在禪坐中能覺知身心,但在起座後待人接物中仍要覺知身心並不容易。
在禪坐中能承受肉體的麻、痺和痛,但起座後又能否承受生活中的種種苦惱逼迫呢?
禪坐中的無常、無我體驗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處事中呢?
在禪坐中認識到的心腦運作機制,於日常生活有何用?
以上種種問題使我認識到把禪坐中修習得來的功夫延續到在起座後繼續使用是修行的一大課題。
今期是本專欄與大家見面的最後一次了。希望大家能在紅塵路上勤修戒定慧。

  祝願各位早證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