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識與腦袋   流水響
 
〔前言〕

《禪修之友》第八期頁十二有一段文字,解說佛法對人身心結構的了解。引錄如下:

  『佛教心理學認為心透過六種身體感官接觸環境,這六度好像門一樣的感官被稱為六根,分別是眼(和「色」,即和可見物體相感應)、耳(和「聲」,即可聽到的聲波相感應)、鼻(和「香」,即和可聞到的香臭化學物質相感應)、舌(和「味」,即可嘗到的化學物質相感應)、身(和「觸」,即和可觸碰到的物質相感應)、意(和「法」,即概念相感應)。其中「意」相等於 腦袋內所有的有形物質,「法」相等於思考的內容、感受等。』

  這種「心透過六種身體感官接觸環境」和『「意」相等於腦袋內所有的有形物質』的見解在一些書刊和法談中屢有所聞。然而若經推敲和查證,實有不當之處。分析如下:

〔推敲〕

「心透過六種身體感官接觸環境」和『「意」相等於腦袋內所有的有形物質』

這兩句話隱含以下兩個觀點:

  1. 六根是「六種身體感官」。「心」獨立於六種身體感官,有別於 「意」。
  2. 「意」是腦袋內所有的有形物質,是「心」的媒介。「心」透過「意」——腦袋內所有的有形物質與「法塵」相應。

  然而就《阿含藏》和《尼柯耶》對身心的分析,除六根六塵外沒有一個有別於根塵而被稱為「心」的東西存在。《雜阿含》三一九經說:「云何一切?一切者,謂十二入處。」因此「心」與「意」的關係只可能有以下兩個情況:

  1. 六根六塵之外沒有一個名為「心」的東西存在。如果除根塵外沒有「心」,那麼『六根是「六種身體感官」。「心」獨立於六種身體感官,有別於「意」。』之說便與經典不合。
  2. 如果要安立一個名為「心」的東西,那麼它必定歸屬六根六塵。

  如果另立的「心」是歸屬於根塵,那它最有可能被歸屬到意根裡去。如果它是歸屬意根的話,那麼意根是甚麼?是不是「腦袋內所有的有形物質」呢?

〔查證〕

  《雜阿含》三二二經是一段解說十二入處是甚麼的經文,對六根六塵有扼要的說明。其中對意根的說明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心」、「意」、「識」、「腦袋」的問題。

  經文是這樣的:「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如果依這個解說,我們習慣稱為「心」的東西已經包含在「意」根裡面,無需另立一個「心」。而且意根是「非色,不可見,無對」。

  「色」在佛法的名相裡是一個歧義字,依不同的脈絡有不同的意思。如果「非色」的「色」字在這裡指的是身體,那意根就不是身體,如果不是身體,那就更不會是腦袋了,因為腦袋是身體的一部份。如果「色」是指物質,那明顯地,意根不是腦袋。因為腦袋是物質。如果「色」是指現象的話,那「非色」即是說意根不是現象。如果意根不是現象,即使認為現象必須通過腦袋才能呈現,也不能說意根就是腦袋。因為就連在腦袋呈現的現象都不是意根更何況是腦袋本身呢。因此意根也不是腦袋。

  從以上的推敲和查証,我們知道根據《阿含藏》和《尼柯耶》對身心的分析和根塵的解說,世間的一切盡為六根六塵所攝,沒有一個別於根塵的「心」,而且意根不是腦袋。

〔後話〕

  西方心理學其中的一個學派主張透過控制人身體的化學物質或抑揚腦袋的某些部份來處理人的情緒,甚或心靈的問題。更有部份醫學家正研究腦袋移植,意圖透過「接枝法」來延長人的壽命,甚至研究借用年青的屍體,令人回復青春的可能性。他們視腦袋為通向心靈的媒介,甚至認為腦袋是心靈的住處,意圖從解構腦袋來了解人類自身。然而就佛教對心靈的了解,心、意、識都不是腦袋,也不是腦袋裡的有形物質。縱使用手術刀把人的腦袋戒開,裡面可見的所有東西都不是「心、意、識」。即使「接枝法」能研究成功,新的身體也不一定是原來的那個「人」。因為腦袋不是心靈的住處。我們依舊會問:哪個人往何處去?新的生命又是甚麼?還有,那筆巨額的「接枝」費該由「誰」來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