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路﹙五﹚ 凡塵客
 
山、峰、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佛家理想的觀察是「如實觀」,但人世間觸目皆是的是「各有各觀」,「單向觀」。人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場來看事物。各人有各人的利益立場,因此,各人對同一事物會有各自不同的觀看角度,同一事物便會出現多個不同的圖象;自然地,紛爭因此而起。同樣地,人總愛站在自己的喜愛立場來看事物,人總愛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來看事物,人總愛站在自己的性向來看事物,人總愛站在自己的教育背景來看事物,人總愛站在自己的宗教來看事物,因此,事物的整體被分割,如實面貌無法呈現,人世間的紛爭此起彼落。

  看到上一期禪修之友的葛榮居士禪修講座錄﹙七﹚中葛榮導師所講的一段話「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性向,每一個人都受不同的條件所限制,因此就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以適應不同性向的人。所以我嘗試提供不同的方法給予各種不同性向的人。」令我有很大感慨。人類的整體包含著各式各樣不同性向的人。性向不同自然會需求不同,需求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相應禪修方法。但各種不同的禪修方法的整體性往往被很多人的「單向觀」所分割。人受益於某種禪修方法,就很容易以這種禪修法的立場來看其他的禪修法,結果當然是不單止其他方法,甚至自己的方法也看不到整個山的面目,看到的只是嶺和峰罷了。事實上,每種方法都各有其優點和缺點,都各有其相應有效的特定性向的人。以往中國有些禪師看到自己擅長的方法不能相應於某弟子的話,是會推介他去跟隨另一位禪師學習,從而獲得更好的成果。這種做法正正顯示出這些禪師能充份顧及不同的需求,及能知曉自己及別人方法的整個山的面目。


未完成的寶塔

  多年前曾看過一本大師的傳記,傳記中記述了一件令我畢生難忘的事,難忘的是事件所帶出的一個教訓,一個很好的道理:

  一對姊弟發心建造一座寶塔,但在建造未完成前死去了。由於深情地執著這寶塔的建造,死後仍徘徊不肯離去。大師知道他們被執著所困,因而給他們說法,其中一段開示是我最難忘的--「就想想建築一座寺院、一條路或一個水塔所奉獻的錢財或其他各種東西,那些被用來建築或自由地分配的東西,只是用來彰顯功德主之動機的工具而已,東西本身不是功德,不是天界的快樂或涅槃。一段時間之後,它們一定會敗壞、腐朽和消失。但是從建築或捐贈中所得的功德卻保留在那些人們的心裡,那是心意感受著功德、道、果和涅槃。再也不能從你們未完成的寶塔那裡得到任何東西了。憂慮著它就是執著於它,縱使你們所執著的是一個功德的來源,執著本身就是一種不善的心理狀態。結果,你們就被釘在它上面,不能出生到適當的境界去感受你們的功德果報。如果你們能夠專注於從寶塔所得的功德,而不是寶塔本身,你們現在就會藉著你們的功德而到達善處,因為這是功德本身的特性,它是永久而且不會改變的。這是你們自己的錯誤,執著應該放下的事物。你們的遺憾和憂慮是無盡的,因為它們是不可能實現的。」姊弟倆聽完開示後,明白到執著對於心意的開發是危險的,它阻礙一個人的進步,妨礙一個人感受自己本來應有的快樂和安寧,他們因而從執著中解脫出來,並請大師授予五戒。最後他們投生於天界。

  禪修者當會明白執著對人的害處,但往往很容易忽略而執著於善、禪修的方法、自己禪修的成果,其結果當然也會阻礙著自己的修行進步啦!

故事

  憶起孩童時,母親很喜歡在我臨睡前說故事給我聽。故事內容全都是以好人有好報,做壞事沒有好結果為題的。回到學校,老師說的故事也是這類的主題。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從小就灌輸給當時我們的一代,其影響是--社會風氣很淳良。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是童話,神話泯滅的年代。孩童已不相信童話,神話那些虛構的情節;甚至為人父母的亦不相信,亦不會說這類故事給孩童聽,而老師亦也不再說童話,神話故事了。以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賞罰分明的道理很容易在這類故事中彰顯出來。如今,這些道理已難以找到適合的工具彰顯出來,因此,現今的一代對善惡,賞罰比較模糊,結果當然是引致社會風氣的敗壞。

  事實上,不管是真人真事,或是虛構情節,兩者都能帶出教訓,啟示與真理。但人們往往認為虛構的故事是虛構的,當中所帶出來的任何道理沒有真實感,難以接受和相信。這是現代人接受道理的一大障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