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室
心自由  
 
  近日共修班研討的題目是:我們對事物的概念及評價都是心所虛構及附加的,並非實相。我在大學時修讀過心理學系江景良博士的課程,他在這方面給我很有啟發性的教導,我雖不能在數百字間清楚講解他的所有教導,但也希望能把一些重點跟大家分享。

  我記得在某次講座中,江博士把以下圖案給參加者觀看,請各位讀者也用心看一會,並特別注意它們的結構。

 

  你們看著這些圖案有何感覺?大概有點不很自在、不順暢的感覺。為什麼?因為我們認識的世界是三度空間的﹙即有高、闊及深度﹚,而這些形狀的物體是不可能在三度空間的世界存在。但一隻草蜢看這些圖案會否也感到不自在、不順暢?大概不會,因為牠沒有三度空間的概念。那麼三度空間的世界究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還是我們「主觀」構造的概念?它存在於外在世界還是內在的心?

  「三度空間」這種甚少人會質疑,真實得不可更真實的概念,原來都只是我們的心創造的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心所構造的概念,並不是外在客觀存在的真實東西,更何況是美醜、難易、高尚卑微、神聖平凡,愛惡、對錯、貧富、苦樂等概念,及對事物各式各樣的見解與評價?它們通通都只是心所構造及附加的,並不是「真理」。

  有了這種明白,我們的心就會有空間了解及容納別人的不同見解、行為及感受,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及紛爭,達至更深的溝通。這當然不是看幾篇文章或上一兩個課程便會完全學懂、明白,而是要從生活上的細節不斷訓練。江博士給了學生一些習作為訓練,我很記得第一個習作是選擇一個我們熟悉的情況,然而我們一向只是運用一個角度去面對這個情況,例如母親燒菜我們享用,我們作為客人到餐廳消費而侍應服侍我們。我們首先反思我們對這個情況的觀感、想法及評價。然後我們交換角色,負責燒菜給別人享用或當侍應服侍顧客,觀察自己的感受及想法。這些實驗大家不妨嘗試,心自然會有所領悟,這些教導也不再停留在知識層面。

  除此之外,這種明白也使心獲得自由,可以選擇不同的觀點,不再被概念、信念、思想牢牢綁著,彈動不得。我上課時做了一個習作:當時我對電腦極度恐懼,其實很多同學都會用電腦,我自問不是蠢,卻就是不肯用電腦,認定很困難,連用電腦打字也不懂,而我就是要學習用電腦打那篇功課。我戰戰兢兢坐在電腦前,開了機,對著不知說什麼的電腦軟件書,亂碰亂撞。起初不懂使用那軟件,幸好沒放棄,最終打好了功課。最重要是我能真真實實地體會到「困難」、「我不懂」、「我做不到」並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是心所構造的概念,是可以改變及放棄的,要用電腦時就只是一心一意學習使用的方法便是了。還有另一經驗:自我懂性以來廿多年,我一直認定燒菜是極困難,我完全沒這方面的能力﹙可能是爸爸常說我煮一頓飯都不會,沒有父母煮飯便一定沒飯吃﹚。直至不久前,我又做實驗,不思量困難不困難,忘記多年對燒菜的恐懼,忘記中學上家政課時的沒信心,只是一心一意地洗、切、煮,結果菜煮好了。洗切煮就只是一連串的動作及過程而已,我們是可以不附加困難、煩、我沒能力的形容詞。因為有這明白,我才有選擇自己燒菜的自由。

  但既然所有概念、對事物的觀點、評價都只是心所構造,並非客觀事實,那我們會否變成沒有立場、沒有方向?江博士以下的教導也值得我們參考:我們並非以「真實」去判斷概念、觀點等的好壞,而是它們是否有用,有建設性;「真實」只是一種感覺。

  我們的心是有能力及自由,因應不同的需要及情況,而選取有用、有建設性的概念、觀點及思想的。但我們不可單靠思考分析,而要以生活各種情況做習作及實驗,才會得到真正的明白及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