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禪修路
請從現狀開始禪修   鹿
 
  曾經有段時間,在公司工作時總覺很煩躁,想跑回家。晚來回到家裡,又覺沉悶,於是便去逛街。到了街上,又覺得人頭湧湧,空氣污濁,於是又想回到公司,寄情工作。這樣,身便跟著心的不安,跑來跑去,尋找安心之所,但心從沒有安下來。佛學稱這為「掉舉」﹙restlessness﹚,即是坐立不安,意思是拿到一件東西,卻覺得是負累,於是便把它掉下,但掉下後又懊悔,把它拾回、舉起,之後又再感到負累,又再把它掉下,如是者一次又一次的掉下舉起。你有沒有觀察過你自己的身與心,有沒有掉舉,坐立不安,跑來跑去呢?


請認識內間的玩具

  葛榮居士曾笑說,雖然大眾已長大成人了,但仍會依賴一些玩具。玩具是指我們認為是可以帶來快樂、滿足與安詳的外間的物質東西,於是便要得到它,然後又覺得它沒什麼樂趣,便要轉換另一玩具。我們從小到大,總是把時間花於得到玩具,轉換玩具,最終心仍然不滿足,繼續尋找其它玩具。

  葛榮居士建議,禪修可使你成為自己的玩具。當你實習禪修,成為你自己的玩具時,你對著自己便感到快樂、滿足與安詳,你便再無需要外間的玩具,因你已在內間找到快樂、滿足與安詳。當你的心快樂、滿足與安詳時,你獨處時會快樂,你與其他人共處時也會快樂,無論你身處公司,鬧市或家中,都同樣會快樂。

  感恩有緣聽聞與修習葛榮居士許多建議與提示,不難體驗到他上述所講的說話。

  現在回到公司工作,若有煩躁、厭惡或其他情緒生起時,這可成為觀察與學習的對象,實習如何覺醒、友善、無加號無減號地面對它們,學習不抗拒亦不跟隨情緒,運用經驗如實處理與回應事情。這些過往可惡的情緒,現卻成為禪修的對象﹙object of meditation﹚。沒有情緒時亦知道沒有情緒,同樣可以向它觀察與學習。遇到良善、狡猾、合理或不合理的上司、同事或客人時,他們就像不同種類的鏡子,讓我看清楚自己在不同境況下的反應、回應、有情緒、無情緒的次數、時間長短與程度的深淺,亦讓我可以訓練自己如何下次可以進步。這些過往使我逃避的人,現在也成為禪修的對象,變得有趣。當這心不再愛好某些境或逃避另一些境時,心便自然會安於現狀,無需再跑去別處來尋找安穩。

  同樣,在家閒坐時,若有沉悶的感覺升起,便學習如何友善地陪伴自己這位好朋友來經歷這感覺,看清楚這感覺可怕還是不可怕,還可運用這段時間修習觀呼吸或修習如何有建設性地反思。那這段過往想逃避的時刻,也成為禪修的對象,變得有趣。

  甚至在街上遇到污濁空氣或人聲沸騰時,亦可運用這境況來觀察自己心所起的情緒或是沒有情緒,訓練自己如何可以在不改變周圍的環境下繼續做需要做的事情,學習如何不認同它們時亦無需討厭它們,修習捨心﹙equanimity﹚。那這些以往討厭的境,現也成為訓練與學習的機會,禪修的對象,變得有趣。

  當認識到原來任何煩躁、厭倦、沉悶、快樂、不快樂等等情緒或感覺都可以是有趣而實際的觀察、學習與禪修的對象時,這一切便像內間的玩具,心不再逃避它們,而是面對它們,滿足於它們,自然地安於這境況。甚至當這境況改變與變化時,與其害怕或逃避這些變化,不如繼續觀察這些變化,向它們學習,學習如何以這些變化作為有趣的禪修對象。

艱難的環境亦可作為禪修的開始

  葛榮居士在1932年生於斯里蘭卡一個貧窮的家庭,七歲時父親去世,留下母親撫養九名兒女,支付上學的書本雜費也有困難,亦有親兄弟因染頑疾早逝。長大後在圖書館任職,所有兄弟姊妹已婚,只有他獨身照顧年邁的母親。根據他一位好友的憶述,當時他和母親的住所在火車站旁。他母親於1975年去世後,有朋友於1977年請他往一禪修中心作導師,因他當時已修習禪修廿多年,也無需照顧母親,他便辭退了圖書館的工作,往該禪修中心當導師。後來他患上慢性肝炎,但依然繼續他於禪修中心的導師任務,還到過香港、印度、歐洲、南非等多個國家弘法,直至他於2000年3月去世。最後一次來港是1999年10月。他就是在這麼樣的環境下成長,認識佛學、禪修、弘法。

  當葛榮居士與眾同修分享禪修經驗時,不但從沒有半句抱怨生命的無情或艱辛,還時常提及這些順境逆境都是禪修的對象,學習的機會,學習如何不逃避它們,開放地面對它們,認識如何融合禪修於生活中。

不要為自己找藉口

  葛榮居士多次提示各同修如何可友善地向任何人和事﹙外境﹚與情緒和感受﹙內境﹚學習,無論身處公司,家庭或鬧市都可以是訓練的時刻,視過往為導師,現在為明鏡,未來為朋友,如實認識對一切事情的預期、模型、情緒反應、敵意、不滿均由心生、亦可從心滅,認識實際的情況,然後學習無加號無減號地回應與處理事情。

  跟著這些建議與提示,便可運用生活中的任何外境與內境作為禪修對象,培育覺知﹙awareness﹚、耐性﹙patience﹚、回應﹙response﹚、捨心﹙equanimity﹚等等心的質素。當這些質素隨著所付出的努力和時日漸長,這些漸長的質素會幫助心更清晰地向這些生活中的禪修對象繼續學習與訓練,就像一個良性的循環。

  既然如此,禪修便是從現狀開始,不是等候將來環境順意時才開始。相反,若心現在不斷逃避現狀與習慣疏懶,那麼就算將來環境變得順意,心依然不會去禪修,因這習慣疏懶的心會繼續逃避沉悶或平凡的順境,只會要求更多順境,更多舒適。

  因此,若你現在很想修行,但又要等到兒女長大後或退休後或某些煩惱解決後或某些疾病痛康復後或找到甚麼修行的捷徑後才開始,請你不要等吧,請你不要再被你自己的貪瞋癡所愚弄,請你不要再找藉口,請你以現時的現狀為禪修的對象,以這現狀開始吧!

  請你看看,若葛榮居士不是從他的現狀開始禪修,而是要等到他的家庭環境富裕或順意後,或他的母親不再需要他的照顧後,或搬離火車站旁的住所後,或從工作榮休後或他的慢性肝炎康復後才修行的話,可能他等到臨終時還在等。相反,當他不執取任何順境亦不逃避任何逆境,以現狀開始與繼續他的禪修,環境會隨著他禪修的進步與行為而改變,最後當上禪修中心的導師,並到各處弘法,利己利他。

  現在,要等將來有空閒時間才禪修的念頭已完全打消了。無論身處繁忙的公司,面對友善或不友善的親朋或在熱鬧的都市中,承擔多少責任或任務,都是禪修的開始與延續。現亦不會視參加佛學講座與共修班和翻看佛學書籍為閒餘活動,而是聽聞佛學後,便不斷在日常生活中實驗、實踐、反思、培育心的質素。

  祝願各位不用東奔西跑去尋找,越是尋找心越是不滿足,學習如何可以運用任何現狀﹙包括它的改變和變化﹚作為觀察、學習與禪修的對象,認識這現狀的趣味,成為當下快樂、滿足與安詳的住處。

Learn to be one who is at home wherever you are.  - Godwin Samararatne
學習做一個無論去到那裡都是在家的人。   - 葛榮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