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思
研讀與修行  
 
  研讀,修行,兩者的關係非常值得我們審察:

  有些人認為可從研讀中得到「智慧」,並可以這種「智慧」來解決人生種種問題,從苦中解脫。但現實經驗告訴我們:單是研讀而沒有戒、正念、止、觀、慈悲的修持的人在面對人生種種苦困,種種誘惑的時候,表現出來的仍是--執著,不理智,情緒波動,惶恐,混亂,畏縮,憎恨,憤怒,嫉妒,貪婪……這是因為從研讀得來的只是佛學知識,而不是佛教所說的智慧。知識在面對人生的順逆境時是軟弱無力的,只會令人感到:有心無力,難以自控。佛學知識一定要結合戒,正念,止,觀,慈悲的修持才能發揮解決人生問題的效用。

  又有些人認為必須研讀足夠的經典,透徹了解所有佛理才好修行,否則修行會出問題,容易走錯路。有人因此對止,觀的修持卻步;有人因此深研經典多年都未起步修行而仍然要研讀下去。葛榮導師曾對「禪修者應否擁有一點佛學理論」一問題作出的解答很值得認同這說法的人反思:--「所謂一點的佛學理論並非指窮經究典。一個人如能找出自己的癥結所在及其對治方法,無論那些發現是來自禪修老師或書本,這都已經足夠並且是必要的,再多的佛學理論沒有必要,它只是理論的積聚;有時甚至是禪修過程的絆腳石。」

  盲修瞎鍊只會浪費自己的精力。但除了研讀,更重要的是要擁有:坐而起行的決心;十年如一日的持久心;分分秒秒保持正念的警覺心;無時無刻觀心的細心。這樣的研讀,這樣的修行,才會有效!

  經典真的是修行道上的指針,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修行,那麼,閱讀或研讀都是禪坐的另外一面。

  然而,當人們做了太多的研讀時,他們的心充滿了文字,書本使他們興奮異常,以至忘記了自己;他們迷失於外在了。

  那些沒有智慧的人,他們無所抑制,沒有持續正念。對於這些人來說,研讀會是退步的一個原因。當這樣子的人忙於讀書時,他們不做任何的禪坐或行禪而變得越來越沒有節制了;他們的心變得愈來愈迷亂。漫無目的的閒談,缺乏抑制,聯誼交際變成了日子的常規;這是使修行衰退的原因。

  《心靈的資糧》第41頁   --阿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