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破情緒的枷鎖? Joseph Goldstein / 定慧譯
 

  禪修者大都知道要避免去認同和執取在心內昇起的情緒和思想,但實際上又怎樣去放下這些看起來是永無休止的瀑流呢?

  要放下真的是談何容易,因為我們已經太過於習慣被情緒和思想捲走,迷失在它的能量和妄念中。在這個「認同」的糾纏中,我們不知不覺中製造了一種「自我」或「我」存在的感覺,於是:「『我』很嬲!『我』很傷心!」這些如夢魘般的念頭不請自來地在心中昇起。

  對於我們來說,學習如何以開放的態度面對情感或心境是我們最大的挑戰,但這個過程也最能釋放出我們本有的潛能。在開放的過程中,並沒有那些多餘的「我」或「我的」妄念昇起。

怎樣去對情緒開放呢?
  在指導禪修者時,我們經常建議他們要訓練自己的心,變得「柔軟和有空間」。但有些朋友因字面意思而誤解了我們的真意。

  「柔軟和有空間」的心其實是指心能無條件地接受一切現象的能力。例如,假設你以觀呼吸來禪修,你可能感到有種緊張和掙扎的感覺。為甚麼會有這些感覺呢?「掙扎」的感覺很可能是你正在壓抑一些你不想或不准覺知的經歷或回憶。又或者是你不想開放地經歷一些在身體上浮現的感受;有些是不安適的感覺,有些是隱藏的情感。又或者是因為太過用力去尋求和當下不一樣的經歷時,被自己的一些過高的期望捲走了。

  「柔軟」是指開懷地、輕鬆地接受當下一切所發生的現象,無論好的還是壞的都能坦然放下及認同這些現象。例如當一個很具影響力的念頭或情緒昇起時,我們可以試試這個「咒語」:「無論甚麼東西出現,都沒關係。讓我感受它吧。」這樣,心便能變得柔軟。你可以有意識地准許自己開放的心靈,容許任何心理現象昇起,但要緊貼著、觀照馧怓藆X的現象,無論是痛楚、念頭、感情或是任何東西。

  把心「柔軟」化要經過兩個步驟。首先要注意最顯著的心境或感受。這也是所有內觀禪修共同的宗旨。也就是說第一步是要看清楚,要開放心靈。

  接著要注意自己對這些心境的態度。我們將發現自己會越來越留心,但一般都是在沒經覺察下作出慣性反應:如果喜愛一種狀態,我們傾向執取它;但如果我們不喜歡一種狀態,或許因為它在某程度上帶來痛苦,我們就因為感受到抗拒、害怕、煩厭而傾向退縮,嘗試把它推開。這些反應都和開放心靈的狀態背道而馳。

  其實最容易的放鬆方法是停止嘗試改變現狀。與其嘗試製造另外一個心境,不如簡單地把心空掉,容許一切正在出現的心境繼續經過。如果你在繁忙過後感到心很亂和激動,嘗試如實地觀察這個心境,並接受它。你可以在心中提醒自己這個狀態是「凌亂」、「凌亂」。其實這個方法也可以用來了解整個身、心的經驗。我們不要嘗試改變在心堨X現能量的質素,與之不同的是以這個簡單的方式來開放自己的心,如實接受所昇起的一切能量。這並不代表是我們會沉迷煩燥的妄想或隔開它們;確切地說,我們透過開放和接受,重新自然地覺察一切昇的心境。

  「軟化」心其實一點也不難;成功與否要視乎我們記不記得去做。當有「境」生起時,如果有正確的態度,例如:「不要緊的,讓我來感受一下」,一切生起的便會自然地回復平靜,因為「掙扎」只會在不接受現況時才會出現。
「放下」(letting go)是一個我們經常使用的禪修用語,例如:放下妄念、放下情緒、放下痛苦等。實際上「放下」並不一定是個正確的用詞。因為「放下」暗示我們要去「做」一些事去應付目前的情況。一個好一點的用語是「由得他」(let it be)。由得他──由得一切現象自己出現,自己消逝。我們不需要做任何事令一些現象出現,也不需做甚麼去令它消失,或者是把甚麼東西放下。我們只需由它去就行了。

  為了徹底地在禪修和生活中做到「由得它」,我們得掌握一個很難但卻很根本的技巧。修行並不是要追求快樂的感受或是逃避痛苦的感受。修習正念禪修的真正目的是得到自由。當我們把心中這些令人苦惱的「貪、瞋、痴」情緒淨化後,我們的苦便會中止。所以在禪修當中最重要的不是我們有沒有樂受或者是苦受,而是我們回應這些感受的態度。假如以正念回應,也即是只是簡單地注意、觀察著,那麼當下我們的心便獲得淨化,因為在正念的一刻中我們已經從執樂受的「貪」、執苦受的「瞋」或是對現狀懵然不知的「痴」中解脫。

  禪修的旅程不一定都永遠是風和日麗的。有時候我們的感覺會很差。但不要緊,我們真正要做的是要了解自己身心結構的全盤真相。有時候我們會有令人驚奇的體驗,覺得很快樂和充滿了激勵,但有時候我們也會感受到不同層面的苦。

  要直接面對真正的自我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我們的個性中也會有些黑暗的角落。我們起初多不願意去了解和探索,可是這些人性中的陰暗面必然會在某時某刻自行浮起的。有時候在禪修當中它們會帶來一股令人感到非常不舒服的能量,其實所有這些不適的體驗都是禪修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沒有了它們,真正的自由是不能達到的。透過禪修,我們可以開放和開展心靈,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從中得到解放、自由。

  向這個正確知見進發會是段艱苦的歷程。修行不是為了求得愉快感受這個重要的知見,你能夠坦然接受嗎?每個人都有極重的習氣去追求樂受,你可以改掉它嗎?在禪修當中,我們要下工夫去超越這些古老習氣的限制;我們要真誠地和平穩地面對所有的快樂和痛苦。

  許多年前我在印度租了一間在高山上的小屋,預備在那堳袡L夏天。那堳D常寧靜,環境很優美。我決定進行四個月的禪修。

  幾星期後,有群名叫「德里女青年會」的女童軍竟然在小屋下空地袤蝖C她們裝起了一雙高音大喇叭,從早上六時一直播勁歌至晚上十一時。我簡直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我曾考慮向村長投訴,並在心中寫了很多充滿不滿的信給他。但那些女童軍依然故我,大聲吵鬧。看來只有我一個人在那堥苦。

  對我所修的「捨心」來說這是個非常大的挑戰。經過許多的掙扎、忿怒和憤慨後,某時某刻,我的心終於放棄了抗拒,接受了現實。因為我事實上不能改變些甚麼。放棄了掙扎後,一切的情緒都歸於平靜。當然,噪音依然存在。但內心的掙扎卻冰消瓦解。最後,我終於能夠由得它了。我自由了。

(本文輯譯自“Insight Meditation”中的 “Acceptance” 及 “Emotional Bondage, Emotional Freedom” 兩文。作者Joseph Goldstein 為著名麻省內觀禪修學會的指導老師,曾跟隨著巴馬拿、葛印卡、馬哈希等多位禪修大師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