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這一刻
心靈傷口  
 

  「心靈傷口」是葛榮導師在其開示中常有提及的問題。「禪修可以怎樣幫助我們治療心靈的傷口?」也可視作導師給我們的課題。回顧這幾年的修習,期間對於這個課題有著不同的體會。

  記得在最初參聽導師的講座時已聽過導師說及這個問題。導師指出我們每個人過去都可能有過些不愉快的經驗;可能是曾經受過別人的傷害,又或是曾經傷害過別人。這些不愉快的經驗令我們生起一些情緒如忿怒、後悔、罪惡感等而成為心靈上的傷口。當這些情緒生起時,我們害怕去面對或去逃避它們。導師的比喻是我們將這些不愉快情緒收藏在地氈底,表面上好像是沒有問題,但這些不愉快的情緒是會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令我們不自覺地做出一些較激烈的行為。做成這情況的原因是由於我們不懂得原諒自己及他人;不懂得將自己當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般地對待自己。

  聽了導師的開示後,當時還沒有禪修經驗的我自覺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偏激的行為,也沒有感到曾經傷害過別人或被別人傷害。雖然是認同導師的說法,但這個問題好像與自己沒有太大關係似的,更不懂得反思及觀察自己是否會有一些甚麼的心靈傷口。

  經過一些時間禪修的訓練,學習去觀察內心生起的思念時,察覺到當一些不愉快記憶在內心呈現所引起的各種負面的情緒時,才明白到自己也有未埋癒的心靈傷口。尤其是在認識到佛法後,學習避免做出一些由貪嗔痴所推動的行為,而對過去曾經做過一些錯誤的行為總是有點耿耿於懷。無奈事情已經過去了,明白到是無可補救而後悔也是沒有用的,唯有對自己說要原諒自己。在日常的繁忙生活中,內心偶爾會因某個思念而勾起了這些對過去後悔、無奈或抗拒的情緒。當能夠察覺到它們的時候,亦能知道這只是一些思想的呈現,提醒自己過去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其實已經不存在,而這些思念亦都是生滅無常不實在的。而這些不愉快情緒的出現,亦都隨著自然的法則生起後又滅除。

  其後再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呼吸及對內心覺醒的修習。在山上的禪修營中有機會持續地培育覺察的能力,嘗試主動地挑起這些不愉快的記憶,開放地讓這些思念在內心呈現,然後慢慢地去觀察它。當我耐心平靜地去觀察過去發生的某一些事情時,發覺我較能清晰地記起整件事情的其他部分(而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思念不請自來而察覺到它們時,其實對當時的記憶是很模糊。可能只記得當時某一些情境或一些說話,但那不愉快的情緒比較來得強烈;甚至那思念消失後,那不愉快情緒仍然存在),出現在思想中的畫面就好像發生在現在的一樣,可以重新以一種客觀及嘗試理解的態度去觀察這些不愉快經驗,去面對及感受當時內心的感受,容許自己生起這些不愉快情緒。(當時內心是完全沒有生起說要原諒自己的意念,只是如第三者般去觀察著呈現在腦海中過去所發生的事情的畫面及感覺當時內心所生起的感受──內疚、後悔。)當明白到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而且也努力地在修行道路上去實踐,實在是不忍心再去責怪自己。透過這種觀察與理解,隨著而來是一種平靜與喜悅的感覺。

  再過一些時候,當再去像第三者般地去觀察及檢查這些不愉快的經驗時,發覺原來我還應該要稱讚自己的;因為一個不再犯相同錯誤比一個從不犯錯的人更加可貴。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自己從沒有想過會因犯錯而稱讚自己的。這個心靈傷口是否痊癒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偶然這些思念又再不請自來時,除了知道它只是一些無常生滅的思念外,同時再沒有內疚、抗拒這些情緒出現。

  從最初對自己心靈傷口的不自覺,到後來察覺到而不懂得處理它,最後學習面對及從它身上學習,禪修能夠令這些負面的經驗成為正面,更成為修行上的老師。若不是這些經驗與體會,我也不知道禪修價值的寶貴。從這個課題上的反思,同時能夠使我明白到自己在心靈成長的路途中有著不同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