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禪修--「止觀」與瑜伽(一)  陳積
 
  佛教最重修習培育人心靈中之「正念」。「念」基本上是人類心中天賦的覺察力(Mindfulness, or awareness),人人皆有,只是強弱之別,否則便不能正常過活。「念」是可以培育及使其力量增長的,很多宗教與非宗教的學科也有教人如何集中精神、增強觀察力等,便是增加「念」力的訓練。唯獨佛教徒所修的「念」與普通的觀察力有所不同,稱為「正念」。「正念」可具體解釋為:「有正知正見的、客觀不執的及輕鬆自然的覺察力」。它是需要通過八正道的實踐,逐漸養出來。

  「八正道」中各正道是相輔相乘的各項修行,行踐之最後能淨化心靈達到解脫的境界。而其中一道「正念」則教一套發展「正念」的方法──「四念住」。

  此法教導行者把心念安住於四大類世間事物上去修。諸如頭兩者是「身念住」及「受念住」,大意是對身體的構造(不淨觀)、呼吸(出入息念)及身體的各種感受有清晰及深入的觀察,這與以後談的瑜伽修心方法有著相同的道理。與此修習的同時,心靈慢慢能集中而靜下來,能至此境界時便稱為「禪定」。綜觀上述的各項「念住」的修習,心念能清晰了知「身」、「呼吸」、「感覺」時稱為「觀」,心念能因集中於一對象而靜下來(最集中及無其他雜念時謂之 “心一境性”)時稱為「止」,亦是第八正道──「正定」。

  是故佛教的修心方法很多人稱之為「止觀」之修習。至此,相信大家會明白「止」與「觀」其實是描述有「正念」的心的狀態,有時「止」的成份多,有時「觀」的成份多,變化無常,有經驗的禪修者便能操控自如。「止」「觀」狀態皆沒有的時候心便是在散亂、念頭不知到那裡去了的狀態,沒有了「正念」,我們便稱之為「失念」。

  瑜伽(Yoga)是梵文之音譯,意謂 “聯合”、“相應” 等義。人們日常所見的瑜伽動作練習,只是瑜伽眾多派系中其中一種,亦是在世界各地最為廣傳的一種,稱為「哈達」瑜伽(Hatha Yoga),其主旨是藉練習身體,進而修心(包括靜坐)而至天人合一,與印度教的創造神相應的境界。其他亦有藉不同渠道方法去修習此最終目標,例如踐行服務大眾的「服務瑜伽」,修習經典以期開悟的「智慧瑜伽」等等。故此Yoga一詞廣義而言可作「修行」、「實踐」等解,佛教中亦可見「瑜伽行」、「瑜伽師地論」等內含「瑜伽」的詞語。

  通過「哈達瑜伽」(Hatha Yoga)的式子練習,可輕鬆地、循序漸進地發展人心中的「念」力,使人首先在人生中找回自己的「心」──「念」在何處,繼而因「念」力的提升而得「定」。如是佛教徒,修習瑜伽動作之餘,再配合行踐「八正道」便很易把這由瑜伽練習提煉出的「念」(Mindfulness)及「定」(Jhana)轉化為「正念」、「正定」而得解脫了。

  至於如何以練習「哈達」瑜伽幫助培育「念」力、「定」力呢?將於本刊下期再為各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