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禪修路
習 性  鹿
 
  記得起初學習靜坐時,真有點不明白,光坐著閉上眼睛觀察呼吸有甚麼用處呢,摸不著頭腦。還誤以為靜坐是集中精神於呼吸來排斥思想,祇要得到平靜就成功了。當有平靜的感受時便快樂,還渴望平靜會持續。當沒有平靜或失去平靜時便煩躁。

  後來有機緣認識葛榮導師,他清楚指出靜坐並不是集中精神於呼吸來排斥思想。這祇是壓制思想,當思想不受壓制時,心便更煩亂。靜坐應是訓練以平等心去覺知和觀察呼吸,思想和感受。當思想和感受生起時,無須壓制或抗拒它們,也無須給它們一個減(-)號,保持平等心,繼續觀察自然的呼吸。當思想或感受滅除時,也無須歡欣,亦無須給這狀況一個加(+)號,保持平等心,繼續觀察自然的呼吸。呼吸祇是呼吸,思想祇是思想,感受祇是感受,它們的無常變化和生起滅除都沒有分別,無(+)號亦無(-)號,祇有持續的覺知和觀察,訓練保持平等心。

  經過導師的提示和一段時期的修習,對靜坐便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若靜坐時祇抗拒不愉悅的思想和渴求平靜的感受,那是追隨貪瞋癡的習性走,又談甚麼修習佛法呢。相反,若盡量運用種種不同的思念和感受一次又一次來訓練,甚至平靜的生起和滅除也無(+)號亦無(-),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祇貴乎每一次的嘗試和經驗,貪瞋癡的習性便會隨著時日,隨著所付出的努力,自然地,不刻意地,漸漸失去力量。

  修習佛法當然不是一朝一夕,也不可單靠靜坐,必須將靜坐時所汲取的經驗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持續訓練和汲取更多經驗。我們可以嘗試運用在靜坐時所修習的平等心如實地覺知和觀察日常生活中種種不同的環境,了解喜怒哀樂的起因,再友善地幫助自己從這些苦因中解脫出來。這種靜心的觀察,會幫助我們察覺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貪瞋癡的習性,這些習性驅使我們對人和事製造很多預期,抗拒不愉悅的感受,渴求事事順意,當外界事物與心中預期不符合時,各種情緒就隨之而來。

  外界的人和事每分每秒都在無常變化,渴求事物不要變化或祇如預期之內的模樣變化,事事順意,祇是妄想。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放棄所有預期來做一個木頭人,而是對變化無須作出不實際的預期或情緒反應,祇須作出回應,正面地處理這些變化。若事情有進一步的變化,就作進一步的處理。無論事情變化的形相如何,祇須知道這些都是訓練和汲取經驗的機會而已。若回應或處理得當,無須雀躍,也無須附上(+)號,保持平等心,知道這是一個寶貴的經驗,這個經驗會幫助自己將來處理更多事情。若回應或處理失當,無須苦惱,無須責罵自己,也無須附上(-)號,保持平等心,知道這也是一個寶貴的經驗,友善地請自己緊記這個經驗,下次做好一些。沒有成敗得失,祇有汲取箇中經驗和教訓,精進修習,貪瞋癡的習性便會漸漸失去力量。

  舉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在公司工作,往往上司或客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效率或成績有或多或少的要求和指標。若跟隨貪瞋癡的習性去預期外界的人和事,很容易會抱怨和歸咎這些人給自己很大壓力,諸多要求。若以平等心去覺知和觀察,就知道無須對別人的行為態度作出預期,這些預期根本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祇會浪費精力於抱怨和其他負面情緒,倒不如將精力放在處理面前的工作,無論別人對自己的要求是多是少,自己都應盡力將工作做好。情緒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平和的心卻能幫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這樣正面的處理工作,往往效率自然會比別人所要求的更高。若工作達到甚至超過客人或上司的要求,無須雀躍,也無須附上(+)號,保持平等心,知道這是一個寶貴的經驗。若依然未達到客人或上司的要求,無須苦惱,無須責罵自己,也無須附上(-)減,保持平等心,知道這些負面情緒事實上是於事無補,知道自己暫時的工作能力有限,既然能力有限就應友善地提醒自己繼續努力。祇有正面的努力才會有進步,下次再試,下次不一定做到,但不試就不會有進步。

  若我們沒有自欺欺人,努力正面處理工作和汲取經驗,那就不須要害怕不能達到客人或上司的要求或指標而被責罵或解僱。所付出的努力往往別人是會理解的。就算別人並不理解,也無須害怕,因為我們的修習,努力和經驗就是最佳的保障,比任何物質的保障更踏實更持久。

  還有,正如上文所提及,修行不是訓練我們做一個木頭人,所以我們可以品嘗在靜坐和日常生活中種種喜怒哀樂或甜酸苦辣的味道。不過在品嘗它們的同時,必須清楚知道它們是在無常生滅變化,每一個感受所呈現的時間都是短暫的,實在不能執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汲取箇中經驗和教訓,不斷修習,讓貪瞋癡的習性漸漸失去力量。

  請各位同修要珍惜每一個訓練的機會,進步會因應各自付出的努力自然而來。這條修行的路必須要我們自己一步一步的行,沒有別人能替我們行這條路,自己行這條修行的道吧!祝願各位同修都盡自力走上這條邁向光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