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經文選講(一) 蕭式球
 
 什麼是原始佛教
 
  佛教在大約二千五百年之前起源於印度。從事佛教歷史研究的學者,有把印度本土的佛教順時序劃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空宗、大乘有宗、大乘密宗等不同的佛教體系。除了印度本土之外,佛教流傳到我們中國之後,也逐漸發展出具有中國色彩的佛教體系。

  原始佛教是最早期的佛教體系,屬於這個體系的佛教經典在漢譯經藏中的是四部阿含經──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和增一阿含。而更完整的,是從巴利文保存下來的四部尼柯耶Nikaya──長部、中部、相應部和增支部,或加上雜藏形式的小部而為五部的尼柯耶。

  概括原始佛教的特點。第一,是教義清晰、簡樸而又深入:很多極具深義的人生哲理都被佛陀清楚、善巧和有條理地闡述得明明白白。

  第二,肯定人類的能力及著重自力:人類的心力是所有眾生中最高的。人有能力去認知真理,人有能力止惡行善,人有能力修行解脫。即使所有的佛,也只有在人間成佛而不在其他各道。另外,唯有運用自己的努力,才能行踐及完成淨化人生、覺悟解脫的道路。佛法和善知識是很寶貴的,但他們只是擔當開示道路、指導修行、分享經驗和互相鼓勵等角色。

  第三,徹底開發心靈上最寶貴的質素──智慧和慈心:唯有苦、集、滅、道的智慧,才能徹底解決生命中的憂、悲、苦、惱問題;唯有慈、悲、喜、捨,才能使人徹底作出無私的利己利他的行為。佛教的創教者佛陀,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的智慧與慈心的典範。

  第四,著重現生行踐,現生體悟:布施、五戒、十善、慈心、出離心、禪定、禪觀以至解脫等等各種由淺至深的修習,我們當下現生都是可以去行踐的。而從行踐各種善法之後所得的成果,如體悟到善行的快樂,生命質素的提昇,減少以至斷除受貪、瞋、痴的束縛等等,我們當下現生都是可以體悟得到的。

  所以,原始佛教的教義沒有迷信色彩,不依賴宗教儀式及任何天神,不是些空泛或脫離實際的理論;而是符合因果和講出事實,展示出向善和覺悟的道路,鼓勵人們淨化人生和覺悟真理的寶貴教法。在這專欄裡我將會從阿含經或尼柯耶中選取一些經文來與各位一起去研讀。
 
《增支部》二.二.九經
 
  比丘們,你們要捨棄惡行。這是能夠做得到的,如果做不到的話,我便不會叫你們捨棄惡行;正因為能夠做得到的緣故,所以我對你們說:“比丘們,捨棄惡行。”

  如果捨棄惡行會招致損失和苦的話,我便不會說:“捨棄惡行。”正因為這能帶來利益和快樂的緣故,所以我對你們說:“比丘們,你們要捨棄惡行。”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善行。這是能夠做得到的,如果做不到的話,我便不會叫你們修習善行;正因為能夠做得到的緣故,所以我對你們說:“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善行。”

  如果修習善行會招致損失和苦的話,我便不會說:“你們要修習善行。”正因為這能帶來利益和快樂的緣故,所以我對你們說:“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善行。”


  這篇簡短的經文譯自巴利聖典協會的英譯本。經文當中所指的善與惡,是指身、口、意的善惡行為,亦即指十善業和十不善業。

   這篇簡短的經文的內容有兩個重點:第一,人是有能力捨棄惡行和修習善行的。當我們想到這一點時,就不會給自己的懶惰懈怠找藉口了。當然,要徹底改善自己的習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正確和恆持的修習,每個人都會得到進步甚至極大的進步的。

  第二,捨惡行善會帶來利益和快樂。一個經常行善和充滿善意的人內心是平穩舒暢、充滿自信的,不單如此,和他一起相處的人也會感到愉快和有安全感的,對自己、對他人以至對整個社會都是有建設性的。相反,一個經常行惡的人內心是波伏不定、惶恐不安的,和他相處的人也會感到苦惱、沒有安全感的,他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社會都是有破壞性的。還有,行善不單在現生帶來很大的利益和快樂,它更是覺悟解脫的基礎,即使未能徹底覺悟和了斷生死,現生所作的善行也能令自己在下一生招感到善道受生的果報。當一個人明白到善行多方面的利益加上明白到自己是有能力捨惡行善的話,自然會踏上行踐善法的道途和逐漸捨掉自己的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