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書籍
 

我們的【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專責翻譯及整理南傳佛法著作,收集為《南傳佛教叢書》出版。其個別組員有巴利文的譯作。

已出版的翻譯書籍
 
禪修:自我探索之旅 —— 葛榮居士禪修講錄 (1996)
 

只有思想生起、消逝,除了思想沒有思考者。

擁有一顆如鏡子的心只是把事物如實反映。

禪修沒有開始的時間也沒有結束的時間,禪修應該成為你的生活方式。

點擊【電子版】可下載《禪修:自我探索之旅》電子版
 
柔悠禪修路 —— 葛榮居士禪修講錄 (1995)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活在過去便是活在將來,這是苦惱生起的原因。

它不是「我的忿怒」,不是「我的恐懼」,不是「我的壓力」;
它只是「壓力」、只是「恐懼」、只是「忿怒」。它不屬於你的。

 
  一起來走禪修路 —— 葛榮居士禪修講錄 (1997)
 

 

禪修的進步不是在坐禪之中,
而是視乎你如何對待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

禪修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是一種思想的方法,亦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

請不要將禪修局限於某一種姿勢、
某一些時段或
某一種禪修方法之內。

 
生命是吾師 —— 葛榮居士禪修講錄(1998)

若我們能以開放的態度來接受無常及
明白事物無常的本性的話,
這就是一個很有力量的超越苦惱的方法。

不給加號,也不給減號;
不加以喜好,也不加以厭惡——
學習如實地去觀察事物。

真正的安全感是從能夠開放地面對不安全而來的。

只是去覺知所生起的事情,
只是正念於所生起的事情。
接受平靜和不平靜,
以至接受任何的內心狀態。

我們沒有苦的原因,
並不是由於所發生的事情有了改變,
而是由於我們對待事物的方式有了改變。

點擊下載【電子版】生命是吾師
 
生命是吾師〔內地版 華夏出版社出版〕
 
 
南傳佛教叢書

1. 念住經在今日社會之應用

 

 

 

人很少察看自己的心,
當他了知自己潛藏的惡念時,
會破壞了他對自己的好印象,
因此,
人通常都羞於近觀自己的心。

 
2. 慈心的修習

 

 

從瞋恚中解脫出來,
就是慈心解脫。

若產生了私我的情感愛著,便是慈心的失敗。

慈心禪最有價值之處——
是以慈心來助以徹底淨化人生,
盡除所有結縛。

 
3. 七覺支

 

 

親近善士就是對治這世間的苦困最根本的因素。

真正的快樂不是從執取或染著事物之中生起,而是從
出離之中生起的。

進入定境不是佛教最終的目標,應以這定境進而去修「觀」——直觀。通過這種直觀,修行者能徹底根除
所有潛藏的煩惱污染及取得究竟的清淨。

 
4. 五蓋及其對治方法

 

 

五蓋,會從多方面阻礙和封閉心性的培育。

我們不要認為只花少許時間坐禪便足以應付五蓋,
除非能在日常生活中都加以努力,否則單靠片刻的坐禪難有成功的可能。

在每一個減弱五蓋的步伐當中,都使我們愈趨接近各種聖者的果位。

 
5. 南傳佛教叢書(一)至(四)合訂本

當任何惡念在你心中升起,你一定要公平及直接地看待它;想及那念頭就只有那念頭,不要去想其他令此念生起的條件或此念頭所引發的行為模式;不要住於任何相關的問題,直觀此念並只是住於它,然後你就會驚訝於惡念會漸失去它的誘惑力。

行者應拋開「自我」的概念及自己的喜好;並嘗試以沒有假設、偏見與及為顧慮所障蔽之心,專一地擺放在所觀察的事物上。總之,行者唯一所做的工作,就是努力去得到所觀察事物的真實相狀。這項「正念」上的特質是行者必要培育的。

在看之中,你只有看;
在聽之中,你只有聽;
在思維之中,你只有思維;
在認知之中,你只有認知。

點擊【電子版】可下載
《南傳佛教叢書(一)至(四)合訂本》和
《南傳佛教叢書(五)》電子版

 

6. 三相 無常、苦、無我之觀慧


 

佛法指出,世上所有東西,不論天或人,不論生物或死物,不論有機體或無機體,通通都是不永恆、不牢固、變化不居、不能持久的。

人們都是自然及無意識地在尋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的。基於這個原因,人們大都不願接受以「無常」作為基礎的義理。然而,因為不接受這個義理,他們一定會不斷受苦。